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生命中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后,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晚年马斯洛在顶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一层,作为其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种总结。
第一层需要: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如:呼吸、食物、水、空气、性欲、睡眠、体内生理内稳态、排泄等
第二层需要:安全需要(Safety)
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拥有资源、道德、健康、财产等
第三层:爱/归属的需要(Love/belonging)
如:友情、亲密关系、家庭等
第四层需要:尊重的需求(Esteem)
如:自尊、信任、信心、成就、名声、地位、尊重别人、被人尊重等
第五层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道德、创造力、解决问题、缺少偏见、接受现实等
第六层次需要:超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在晚期时,所增加的一个层次。认为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通常都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艺术家、或是音乐家身上。
例如:一位音乐家,在演奏音乐时,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体验。一位艺术家在画图时,感受不到时间的消逝,他在画图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跟一秒一样快,但每一秒却活的比一个礼拜还充实。
各级别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但这并不是绝对不变的,需求的满足可以是跳跃性的,即低层次需求还未被满足时,也可以有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需要。有的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可以心怀忧国忧民的志向。而且,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或高层开始;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
2、这五种层次的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全部得到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5、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6、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马斯洛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需求与需求是否被满足的组成部分。不同的人看重的需求是不同的,与人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比如,日本文化中,人际关系和谐比取得个人成就更能带来幸福感;对孩子或老人来说,与你可能取得的个人成就相比,他们更看重你对他们的陪伴;缺少白癜风哪里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1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