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第二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拉开大幕。“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是第12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由北京月讯杂志社、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以增强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的活动为主旨,得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中国贸易促进会北京市分会的大力支持。
为期三天的时间里,由各国使馆以及北京国际学校的学生们为大家带来精彩的文艺表演,为观众展示了一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主舞台上丰富多彩的推介活动、精彩纷呈的风情舞蹈、引人入胜的异国音乐等向人们展示了大千世界的各色文化,这座“炫彩世界”的舞台也成为本届文化博览会上最吸引人的去处之一。
国家展示惊艳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各国驻华代表带来的国家展示、各地艺术家献上的精彩表演,让“炫彩世界”的舞台不仅成为各国艺术汇聚之地、文化交流平台、民心相通桥梁,还成为一个创造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美好的契机。开幕式上,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及各国驻华使馆大使等共同按下了光彩夺目的启动球,宣布“炫彩世界”华丽开幕。
卢旺达演员在表演民族舞蹈
用有限的时间向世界展示美丽风采的国家推介活动,是本次“炫彩世界”的一大亮点。莱索托、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国家,利用有限的舞台时间,将自己国家的富饶与美丽、民俗与文化等,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美丽的欧洲一向令人向往,此次“炫彩世界”的展示环节,匈牙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向观众展示了欧洲的别样风情。匈牙利驻华大使馆旅游处的郑薇女士用声情并茂的讲演,带领观众朋友们走了一次“匈牙利之旅”。在简短介绍了匈牙利的国家概况后,郑薇女士便用胡夫骑射、姓名排序和牛肉汤的相似拉近了匈牙利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首都布达佩斯的绚丽夜景、特色的托卡伊贵腐酒,还有欧洲最大的温泉湖黑维兹等绝佳的风景名胜等,无不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多瑙河畔、“东欧巴黎”……匈牙利这个旅游胜地一幕幕的旖旎风光,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召唤着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时下正热播的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也正是在匈牙利外景地拍摄完成,精彩的花絮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塞尔维亚在哪里?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有哪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好地方?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媒体事务外交官Marlena女士为观众带来了关于塞尔维亚这个美丽国家的精彩展示。美丽的峡谷、森林、温泉,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观众现场感受到了塞尔维亚的无限魅力,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彰显着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国度,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后来,当特斯拉、米卢蒂诺维奇、德约科维奇等一个个人们熟知的人物图像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人群中更是发出声声惊呼。Marlena女士还贴心地告诉现场观众,如今塞尔维亚已经实现了对中国公民的免签,而自9月15日起,北京也开通了前往贝尔格莱德的直飞航班。
白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外交官谢尔盖先生为观众展示了“万湖之国”白俄罗斯独特的旅游风光。白俄罗斯夏季凉爽,秋季落叶金黄,冬季白雪皑皑,以湖泊、河流及茂密的森林著称。这里不仅有原始的森林和纯净的湖泊,还有丰富的建筑遗产、马戏、歌剧和芭蕾舞等多样的国家文化。胜利广场、伟大卫国战争历史国家博物馆和圣灵主教大教堂等,也同样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在克罗地亚,找到自己的故事”,这是克罗地亚优雅美丽的风光片的主题,主舞台大屏幕上一经放映,便吸引了媒体和观众的聚焦。克罗地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科哈罗维奇·奈博伊沙为大家详细地介绍着克罗地亚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度的美丽之处,这个“地中海的明珠”,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
莱索托、卢旺达、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带来的独特且新鲜的国家展示,同样引起许多观众的注意。担任莱索托国家展示的主持人是莱索托王国驻华大使馆的一等秘书森特尔·莫纳亨先生。据介绍,莱索托是非洲南部一个完全为南非所环抱的国家,有“国中国”之称。这里群山环绕,河流蜿蜒,风光优美,更有广为熟知的首都马塞卢、塞赫拉巴泰贝国家公园、还有莫瑞佳小镇等等。介绍了莱索托的国家概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后,莫纳亨先生还向中国的观众朋友们着重展示了莱索托的经济情况,以及当地纺织业、轻工业、采矿业、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及投资环境。对于投资莱索托,莫纳亨先生更是给出了稳定性、税收优惠、鼓励政策等说明,吸引并欢迎中国相关企业赴莱索托投资。
“千丘之国”卢旺达在此次活动现场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精彩的风光大片。大象、长颈鹿等非洲野生动物在草原上自由徜徉,享誉世界的融合了水果味和青草香的阿拉比卡咖啡馥郁芳香,原始丛林中黑猩猩和人类亲密接触,热情好客的人民载歌载舞……卢旺达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查理斯·卡勇加还为观众介绍了那里蓬勃发展的投资商机。
在埃塞俄比亚神秘的土地上,自然风光多姿多彩,人文景致各具特色,可以尽情体验多样性文化的丰富多彩。埃塞俄比亚积极开拓中国旅游市场,使馆的工作人员还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闻名于世的埃塞俄比亚咖啡,其咖啡仪式更是埃塞俄比亚珍贵的社会传统之一。使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循着咖啡香,来“起源之地”埃塞俄比亚走上一遭,也是不错的体验。
有着“高原水乡”的美誉的非洲东部国家乌干达,以其辽阔而壮丽的美景展示令人赞叹不已。来自乌干达的PhilipKanyoonzi先生为观众展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著名的尼罗河源头、精美的巴哈伊礼拜堂、最具代表性的独特景致赤道圈,都是游客心系向往的旅游去处。
缤纷风情服装秀场
都说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体现,在“炫彩世界”的舞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成为这句话的最好注解。这场服装秀是由埃塞俄比亚、匈牙利、秘鲁、立陶宛、罗马尼亚、苏丹、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加纳、俄罗斯等国家带来的一场“联合演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齐聚,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厄瓜多尔的演员登台表演时装秀
非洲服饰的特色一直十分鲜明。在埃塞俄比亚,女士一般围一个头巾,当地称之为“莎玛”;比较花哨的连衣裙被称为“凯米斯”,这是当地颇受妇女喜欢的一种服装。苏丹阿拉伯男人平时穿无领圆筒白色长袍,白长袍胸围和袖子都很肥大,袍子长到脚部,在袍子的两侧都有腰兜。苏丹妇女喜欢穿黑色或者鲜艳的长袖连衣裙。此外,每当外出或参加重要活动时,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头到脚披彩色或绣花薄纱布,头戴一块花色头布。
欧洲不仅国家众多,文化差异较大,其服装也是各有特点。在匈牙利,人们平时穿着很随意,但每逢过节、出席宴会、听歌剧时都要换装,其中男士的礼服一般是西服,有的人略洒些香水;女士的衣着比较多样,长裙、晚礼服都显得端庄而洒脱,胸前还会佩戴与礼服相配的各式项链。
在俄罗斯,其男女服饰的款式不同,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妇女夏季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白俄罗斯的民族服装同样特点鲜明,男子多穿白色亚麻布绣花衬衫,系彩色腰带,外套坎肩,下穿白色灯笼裤,扎白色裹腿,脚蹬皮靴,头戴毡帽、皮帽或草帽。白俄罗斯妇女的传统民族服装艳而不俗,上穿白色绣花衬衣,下穿条纹或方纹图案的白色大长裙,腰系毛织小花围裙,再配上五彩绒线织成的腰带,头戴花头巾,脚穿皮靴或皮鞋,显得既健美又活泼。
苏丹里沙舞蹈团演员们表演的舞蹈
罗马尼亚的民族服装常通过浓重色彩对比和简洁的花边取得协调效果,大部分地区的男子都喜欢穿白色的裤子。罗马尼亚人认为,绿色为希望的象征,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象征谨慎。不过,虽然艺术风格鲜明独特,但一到冬天,不论男女都喜欢穿羊皮夹克。在立陶宛,传统的立陶宛民族服装是用粗麻布缝制的翻领长衬衫,女式衬衫在领子和袖口处绣有花纹,少女在衬衫外罩以束腰背心,下穿宽大长裙。
此外,来自亚洲的蒙古、哈萨克斯坦和来自南美洲的秘鲁,同样用独特的民族服装展示,让许多观众拿起手机拍个不停。有意思的是,当看到舞台上的展示后,一些本来坐在自己展位、穿着自己民族服装的“业余模特”也忍不住自告奋勇走上“秀场”,参加了这场令自己都感觉十分意外的演出。尽管没有彩排,但“演出”依然成功,他们纷纷表示没想到有机会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在舞台上向世界展示,既意外又自豪。
异国风韵舞落繁花
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人类文明起源前便已经在仪式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地的舞蹈也是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的直观体现,因此“炫彩世界”舞台上多种多样的舞蹈表演,自然也吸引了许多观众,成为观众了解异国文化的最佳媒介之一。
罗马尼亚的舞蹈演员在表演民族舞蹈
罗马尼亚人民能歌善舞,朋友间聚会、晚餐或是出席婚礼时都经常偏偏起舞,可见罗马尼亚人十分喜爱自己的民间歌舞,并以善舞为荣。同时,罗马尼亚舞蹈也受到其历史、政治以及多民族存在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形态。每逢丰收季节,罗马尼亚人也会举国欢庆,每到这个时候,罗马尼亚都会出现歌舞升平的盛况,年轻美丽的罗马尼亚姑娘们会纷纷戴上白蔷薇的花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两位罗马尼亚舞者一共带来了四段民族舞蹈,在这些舞蹈中,名叫“霍拉”的舞蹈最受欢迎。“霍拉”的意思是圆舞。跳舞时,大家联成一个圆圈,手袖相连,向前一步、退后一步、向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使圆圈逐渐逆着时针方向旋转;间或突然冲向中心聚拢起来,几乎肩并着肩,然后又分开,回到原地。舞者随音乐的节拍而加速,频繁的踏步和迅速的重心转移是霍拉舞的特点。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形式。
在非洲,似乎不论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因此非洲也被称为“一个热情奔放的歌舞之乡”。此次“炫彩世界”中,来自苏丹、卢旺达、加纳等非洲国家的舞蹈,似乎将硕大的舞台变成了广袤的大陆,令其充满原始与野性的魅力。
苏丹拥有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其自己的音乐、舞蹈及民间乐器。此次展演中,苏丹里沙舞蹈团的演员们,为现场观众展现了10个区域的10种舞蹈:坎贝拉舞是苏丹南科尔多凡州劳巴山区的舞蹈,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是与爱情和婚姻有关的一支舞蹈;卡萨拉舞是苏丹东部的特色舞蹈,改舞蹈模仿的是骆驼;哈勒法舞是苏丹北部一些部落的舞蹈,充满野性气息;摩尔杜姆舞同样在部落中十分流行,主要是在苏丹西部北科尔多凡州巴加拉部落一带;“捞萨舞”,流行于青尼罗河地区,通常由独具特色声音的长形木质民间乐器伴奏;法纳比亚舞流行于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节奏和舞姿都很轻快;卡尔纳格舞流行在西科尔多凡州劳巴山区,特色是男士用脚在地上敲打节奏;法拉特舞是由西非传入苏丹的一种舞蹈;新姬舞是一支女性舞蹈,流行于苏丹各地,展现了新生的能力;最后登上舞台的是苏丹最有名的“阿尔达舞”,伴随着打击乐器,男女对唱,震撼人心。
与之类似的还有卢旺达。卢旺达舞蹈具有非洲中部山区舞蹈的鲜明特性,动作洒脱、舒展且矫健。男舞者头戴用剑麻做成的白色长发,长可及腰;左手执盾,右手持矛,上身赤裸并配戴各种胸饰,腰际裹一豹皮或沙龙,踝上系有串串脚铃,跳舞时,动作以甩发和脚下的打点、腾跳为主,阵阵铃声颇具感染力。卢旺达女子舞蹈与男子的舞蹈动作相近,上肢的动作较大,其中晃头、涮腰、蹲转等动作更为突出,但舞姿依然保持优美,动作流畅、稳健有力。
说到拉丁美洲地区,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里人们的热情与奔放。他们这些性格特质,在其舞蹈中也多有体现。一位来自厄瓜多尔的舞者为人们展现了与众不同的音乐和舞蹈艺术:他身穿极富民族特色的安第斯山传统服装简约而素雅,用手中的海螺与短笛,奏出了悠扬的旋律。伴着旋律,舞者舞起了安第斯特色的舞蹈Yumbos。Yumbos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仪式感的舞蹈,它将音乐和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每年当玉米和豆类成熟时,厄瓜多尔北部的人民就会跳起Yumbos舞蹈来庆祝。舞者象征着团结、勇猛的战士,他们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免受各种伤害。
秘鲁带来的一组舞蹈来自三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首先表演的是库斯科地区舞蹈Valicha,之后是普诺地区舞蹈Diablada,最后是一支朱宁地区舞蹈Huaylarsh。其中,Diablada又被称为“恶魔之舞”,是秘鲁普诺镇一种带有宗教和戏剧表演形式的传统舞蹈,舞者穿戴面具及魔鬼服装,展示西班牙和安第斯宗教仪式。这一该舞蹈形式早在年就被当地土著拉巴斯人演绎,舞蹈时,天使和魔鬼都不断地在变化位置,后来圣徒迈克尔出现并与魔鬼战斗,将其打败。由于角色通常都会穿着非常沉重而且华丽精致的服装,因此服装的重量对舞蹈演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亚洲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也是差异明显。展演活动中,蒙古国“NatureDance”舞蹈团带来了蒙古舞蹈《西部蒙古》。这一独特而杰出的舞蹈表现形式,源自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人们通常在蒙古包内演出舞蹈这段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幅度大,舞者的手部、肩部、胸部、腰部随着民族音乐的节奏扭动,眼睛顾盼神飞。吉尔吉斯斯坦的舞蹈Kyrgyzdancing同样动情而迷人,这种舞蹈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为舞蹈伴奏的是吉尔吉斯最重要的传统乐器库姆孜和克亚克。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中的一个重要乐器,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也被用来与称为“多兀勒巴斯”的战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战场上的士气;克亚克是柯尔克孜族弓拉弦鸣乐器,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叙事性长诗及民歌演唱伴奏,能够演绎古老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乐曲。
旋律不同音乐无界
此次炫彩世界的舞台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为观众带来了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多种音乐。在这其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也有十分少见的民乐艺术。虽然这些音乐旋律不同,却同样能够打动人心,向人们诠释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北京匈牙利文化中心的音乐教师深情演唱了三首匈牙利传统民歌:《无眠的夜晚》《穿过多瑙河》《风来自多瑙河》。《风来自多瑙河》是匈牙利非常流行的一首民歌,而前两首歌曲则是表现匈牙利姑娘思念情郎的爱情歌曲。动人的歌声,加上背景屏幕上匈牙利美丽风光的展示,再现了匈牙利人民的生活形态和意趣。一幅幅生动的匈牙利人文风情画卷浮现在现场观众的眼前,使人们感受到来自多瑙河畔的热情、活力和淳朴。当乐音落下,掌声鸣动。曾在匈牙利生活过的王先生表示,音乐是最好的语言,是最真诚的问候,也是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蒙古文艺表演展现出浓厚的草原风情,蕴含了丰富民族故事和瑰宝的的呼麦、长调、马头琴都一一呈现在舞台上。雄浑厚重的低吟,激昂高亢的演唱,骏马奔腾的气势,荡气回肠的草原意境……蒙古长调歌手Ch.Badamkhand演唱《宇宙温柔的太阳》,在吟唱和演奏声中向现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古民族草原生活的景象,传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对祖国家乡的赞美。蒙古长调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
蒙古国演员在表演舞蹈《西部蒙古》
蒙古的大草原上不仅有着温柔的太阳,还有着被誉为“金山”的阿尔泰山。蒙古国王子乐队还带来一首《阿尔泰赞曲》,这是蒙古极具特色的一首歌曲,表达了蒙古人民对阿尔泰山的赞颂。此外,在演奏中,马头琴、鼓、笛子、古筝、扬琴,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乐器,以乐团的形式演奏中国经典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让人领略到完全不一样的韵味。再仔细听民乐演奏《黑骏马》,仿佛已身处辽阔的大草原上,目睹黑骏马奔腾的豪迈景象。
无论是歌曲还是乐器表演,蒙古草原民族风情贯穿于整场演出。“演出太精彩了,让我对蒙古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中国人,我觉得应该对世界各个民族都了解一些,而文化是最直接的方式,这样国际化的文艺演出应该更多一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婷说。
罗马尼亚是罗马人与达契亚人的后代,浩瀚曲折的历史渊源使得罗马尼亚音乐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融合多民族音乐的斑斓色彩,形成极富本民族特色又不乏多元性的音乐文化。受邀参加此次“炫彩世界”的三位罗马尼亚表演者,来自罗马尼亚特尔古日市的著名艺术团“DoinaGorjului”。该艺术团成立于年,云集了罗马尼亚众多青年艺术家,以表演罗马尼亚传统民族音乐和舞蹈为主,深受罗马尼亚人民的喜爱。活动中,演奏的曲目包括排箫名曲《云雀》《奥尔特尼亚百花香》以及罗马尼亚乡间舞曲《戈尔日》,悠扬深情的箫声让现场观众感受到来自罗马尼亚多彩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很多观众对克罗地亚一对乐手激情四射的表演印象深刻。这对组合此前也曾在北京参加过一些类似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但文博会两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歌手TeaLoucar身材微胖,一头金黄色的短发,声音富有磁性而浑厚,舞台风格简约;吉他手NikolaRadoic身材高高瘦瘦,戴着一幅黑框眼镜,镜框后是一双深不可测的蓝眼睛。TeaLoucar说,歌曲是有关爱情的,此前在北京的演出曾得到不错的反响。演出现场,TeaLoucar磁性的声音、激昂的节奏和美妙的吉他伴奏让台下观众听的如痴如醉,掌声不断。
琵琶和扬琴演奏圭亚那歌曲《美丽的圭亚那》,演奏者李晓娜和张莹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在校学生。“扬琴虽然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乐器,但随着后来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位置就相当于西洋乐器中的钢琴。”李晓娜和张莹介绍,这次活动并不是两人第一次合作,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圭亚那建交45周年招待会上,两人也做了表演,当时除了《美丽的圭亚那》这首曲子之外,她们还演奏了几首中国民族乐曲。“今天我们弹的都是根据圭亚那的民族音乐改编而成的。”两人说,中国和圭亚那的音乐有所不同,圭亚那没有扬琴和琵琶,因此演奏之前她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改编乐谱等等,也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排练。而之所以选择扬琴和琵琶,则是因为这两种乐器是最具中国民族传统的乐器。
活力演出青春无限
除了各个使馆带来的丰富演出外,几所在京国际学校的学生同样献上了十分精彩的表演,来自张小画艺术生活的漫画互动同样吸引了许多观众参加。
来自北京中加学校高中部的韩国学生李楚斌、朴钟曙、卢演整、金义起、郑慧元、孙慧媛、姜建羽等,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活力四射的韩国街舞,动感十足。他们7人身着黑色或白色的卫衣,随着节拍热力劲舞,青春自在,吸引着场下的不少观众跟着旋律一起舞动。他们运用不同的男女组合,为观众奉上了两段精彩的舞蹈。
北京爱迪学校小学生带来了两个颇有中国风的节目。《梨花颂》是经典的京剧唱段,不少名家大家都曾演绎,此次演出中,6位来自北京爱迪学校的小学生集体为观众表演了一段别开生面的京剧《梨花颂》。精致细腻的的京剧扮相,搭配字正腔圆、有模有样的舞台表演,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小演员们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梨花颂》之后,来自北京爱迪学校的15位小学生又为大家带来了热播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题曲《凉凉》。特别的是,这优美和谐的旋律是用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来演绎的。小演员们身着蓝色与白色的统一服装,手持外观古朴典雅的葫芦丝一一上场,当悠扬动听的旋律响起,人们不禁沉浸在这动人心弦的精彩演出中。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中带来的表演更是中国味十足。这场演出名为《凤舞丹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附中的5位女孩身着点缀有不同凤凰纹样及图案元素的传统服装穿梭于舞台上,变幻多姿。无论是用孔雀羽毛做的裙摆,还是似凤冠一样的头饰,都在演员们曼妙的身姿衬托下,彰显着“彩凤炫舞朝阳”的独特魅力。现场的配乐更是浑厚有力,华丽又不失大气,颇为贴切地应和着此次表演的主题。
北京汇佳学校的小演员们在表演小辫儿舞
“俏小嫚儿,净脸蛋儿,黑黑的头发扎小辫,小辫小辫甩呀甩,扎起了小辫摆三摆!”一群梳着小辫儿、身穿红绿相间的民俗服装的小姑娘,在人们熟悉的音乐中欢乐登场。这场由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的30位小演员献上的小辫儿舞,精彩地再现了小女孩们梳起小辫儿时的俏皮可爱样儿,灵动传神,意趣盎然。孩子们伴随着阵阵鼓点儿,或站、或坐、或蹲、或趴,变幻着各种姿势,活泼地展现着头上高高翘起的那极具民俗特色的小辫儿。孩子们边跳边唱,现场气氛更加热烈,引得不少观众也一起应起声来,好不热闹。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留学生们也带来了丰富精彩的表演。南非男子合唱团带来了独特的南非阿卡贝拉暨民族舞蹈,南非这种无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阿卡贝拉演唱形式闻名于世,演员们不仅为观众献上原汁原味的原住民音乐,同时以舞蹈为伴奏节拍,展现音乐中的故事与情感;西班牙留学生格兰献上了一首《LastDance》,作为西班牙语校园明星歌手的她,多次受邀参加各项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舞台表现力丰富,情感真挚热烈,备受观众喜爱;校园韩语歌手金桃妍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相爱吧》,独特的嗓音和满含深情的演绎引得掌声阵阵;来自毛里求斯、尼日利亚、法国、乌干达、罗马尼亚、卢旺达、韩国、新几内亚、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的留学生们组成的国际舞团,用一场精彩的成名舞蹈作品《EnjoyThisMoment》,为这场精彩的连场秀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张小画是一位原创插画设计师,出自她笔下的暖暖兔和幸福妞曾以多种形式登上过舞台,拥有大批粉丝。这次参加炫彩世界活动,张小画将一个长长的画板搬上了舞台,画板上是一副未完成的城市剪影。“你觉得在这座城市中,应该会有什么呢?你觉得有什么,就拿起笔,将它画出来吧!”
互动现场上,众多观众自发登台,手持画笔作画
收到了来自张小画的邀请,许多观众自发登上舞台,拿着手中的笔在画板上作画。有的人画了月亮,有的人画了浪花,有的人画了蝴蝶,就连马尔代夫驻华大使穆罕默德·费萨尔也忍不住拿了一支笔,在上面画了一条大尾巴鱼。一时舞台上墨舞翻飞,好不热闹。不少观众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好久不画画了,当拿起笔站在画板前的时候,似乎找回了少年时期的那种单纯和快乐:“瞬间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多!”
优雅昆曲亲历北京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在京境外人士通过“北京沙龙·亲历北京”体验了中国特色文化,活动也成为外国人了解北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北京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本次“炫彩世界”活动中,以“亲历中国昆曲文化”为主题的“北京沙龙·亲历北京”,再次让外国友人过足了瘾。
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也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因其始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而得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听昆曲无疑是一件“雅事”。
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表演《牡丹亭》片段
“描述昆曲的美,语言显得苍白,昆曲的美就是它本身。中国昆曲剧目大多依托明清传奇,故事情节都很简单,真正吸引人的是被搬上舞台后的柔婉水袖和曼妙水磨腔,还有字斟句酌娓娓道来的唱词。”单是听到主持人对昆曲的介绍已然让人如痴如醉,而当得知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北方昆曲剧院后,台下的观众更是期待不已。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于年,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专业昆曲艺术表演团体,自建院以来排演了大量优秀剧目,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昆曲演员。剧院先后30余次出访过美国、英国、日本、芬兰、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称赞。
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邵天帅,为观众解释了什么叫昆曲,以及昆曲的行当、乐器等戏曲常识,又为观众介绍了何为“水磨调”。“水磨调”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因此称“水磨调”。同时,昆曲又有南曲、北曲的区别,为此,邵天帅还专门唱了一段《牡丹亭》,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其共性与差异。随后,舞台先后上演了名段《闹天宫》和《牡丹亭·游园》,两段戏都是人们颇为熟悉的传统经典剧目,尤其是后者“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名句经典一出,更是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与历届活动类似,亲历北京的体验环节总是备受观众欢迎。本次活动体验中,观众既可以现场向昆曲演员讨教每个行当的动作模式,也可以穿上戏服,现场过一把戏曲演员的瘾。一位苏丹演员本来在后台候场演出,见到有机会体验,忍不住登上了台,穿上戏服扮演了一次“柳梦梅”。“我来北京已经六年了,也学会了说一些中文。之前都是在电视中看到京剧、昆曲这样的演出,但是如此近距离接触到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还是第一次。”
来自了卢旺达的彼得也穿上了戏服,在舞台上晃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下来。“我觉得这个活动太好玩了,我可以一边‘跳舞’,一边感受中国文化。虽然到北京两年了,但这还是我第一次尝试去接触昆曲有关的内容,感觉既新鲜又兴奋。真希望能够参加你们下次的活动。”
为期三天的“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和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个荟萃世界文化的平台,未来将会继续让更多的人去亲身体验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感受文化包容与共生的无限魅力。
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