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药市点评与年药市展望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又是一年!年的药市在低迷沉闷中,在彷徨振奋中艰难地走过。回首旧市,点点滴滴令人回味。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不可追。展望未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心中迷茫,敢问路在何方?一、宏观形势回首,我们很是努力,我们也很振奋,但我们也很困惑,也很迷茫。1、大健康产业前景诱人:这一年,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颁布。《规划》从中医养生保健、医疗服务、特色康复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等方面为中医药的发展描绘了一个诱人的蓝图。2、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向前推进:这一年,我们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国药典》,国务院通过了《中医药法(草案)》。新法律,新药典,新标准。将中医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高度。我们逐步建立了追溯体系,将“假、冒、伪、劣”无处藏身。我们进行了最严厉的市场监管。持续不断的“飞检”,查处了大批的“假、冒、伪、劣”,吊销了大量的违规企业的“证、照”。执法力度的加大,为规范化、标准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由此带来的需求不振,库存积压、大货难销的矛盾也日益突出。3、“诺奖”送来光明:这一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三无”教授屠呦呦。这可是医学界的最高荣誉啊!尽管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依然存在争议,但它来源于中药,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的研究成果,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说明中医药作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加大挖掘开发力度已成当务之急。可以肯定:屠呦呦获诺奖之后,中医药将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从而加大中医药的开发扶持力度,也必将加快中医药走出去造福世界人民的步伐。这让我们坚信:中医药的明天一定更美好4、整体经济持续走低:这一年,我们也很困惑。中国整体经济下行,GDP增速多年来首次破7。物价指数连续下跌:大到黄金、石油、钢铁、水泥,小到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蔬菜等农副产品概莫能外。房市、股市、农市等各行各业都是哀鸿遍野,惨淡经营,艰难度日。中药材作为其中的一员,又怎能幸免!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经济怎么了?点评:如果一个行业出现疲软,那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如果各行各业都在下行,那肯定是整体经济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已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僵硬的体制,束缚了中国前进的脚步;高昂的房市,绑架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国企垄断,又制约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这也许才是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体制不改,中国就难前进;房地产不倒,实体经济就难以发展;垄断不破,中国经济就难现活力。不破不立,不进则退。如何破局?迷雾缭绕,阻力重重,令人迷茫!大河无水小河干。尽管“诺奖”为中医药点燃了希望,尽管中医药进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但受制于宏观经济的新常态制约,药材市场短期内很难再现繁荣。二、药市行情回首年的药市,需求不振,大货难销,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受整体经济下行和生产过剩影响,市场行情整体走下,绝多数药材品种价格下跌。市场指数持续走低:东方中药网中药材价格指数由年初的.6点跌至年末的点;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已由年初的.43点跌至年末的.83点;药通网中药材价格指数也从年初的多点降至年末的点。具体表现如下:1、高位品种飞流直下:代表品种有浙贝从年初的元跌至年末的48元;三七从年初的元跌至年末的元;红参从年初的元跌至年末的元;菟丝子从年初的50元跌至年末的35元;荆三棱从年初的30元跌至年末的10元。2、中位品种继续下跌:代表品种有湖南玉竹从年初的48元跌至年末的30元;元胡从年初的55元跌至年末的43元;白术从年初的16元跌至年末的12元;怀牛膝从年初的16元跌至年末的13元;生地从年初的12元跌至年末的8元;白芍从年初的18元跌至年末的15元;白芷从年初的8元跌至年末的5元;红花从年初的元跌至年末的83元。3、低位品种低谷震荡:代表品种有板蓝根在8-10元、大青叶在2-3元、王不留在4.5-5.5元、知母在6-7元、芦巴子在6-7元低谷震荡。4、野生品种独木难撑:代表品种有百蕊草由45元跌为32元、白癣皮由55元跌为45元、南沙参由25元跌为21元、苍术由50元跌为47元等。5、反弹品种后继乏力:代表品种有当归、党参、郁金、川芎、天冬等。6、上涨品种屈指可数:主要有蔓荆子、海金沙、徐长卿、酸枣仁、蛇床子等。点评:年药市的主流是需求不振,大货难销,行情走下,生意难做。药商们多是在亏损中惨淡经营,市场人气极度低迷。药商们真真切切的感到了夜的黑暗,冬的寒冷,市场的无情。社会在发展,产业在升级,市场在变化,我们的经营方式是否也要变化?变,才能生存;变,才能发展。怎样才能顺应国家产业政策?怎样才能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应该是我们这个行业每个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三、生产现状1、生产方式依然传统:我国传统的药材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传承着一家一户,一犁一耙,千家万户无序种植的小生产格局。这便决定了药材质量的千差万别,同时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阻碍了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药材质量的标准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药材种植开始向规模化发展。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开始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药材规模种植。这为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规模化种植成本较高(地租、人力),同时也缺乏市场信息和种植技术的支撑,这些种植大户多处于亏损状态。这就使得药材生产的规范化难以为继。没有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药材种植的规范化也就是一句空话,药材质量的标准化也就无从谈起。2、生产热度依然难减:受前几年药材高价的影响,“要发财,种药材”深入人心。这使得我国的药材生产高烧不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药材种植业火上浇油。这为本来就供过于求的药材市场增加负担。其结果是库存越积越多,价格越跌越低,种植无利可图或亏损。尽管如此,今年的粮价下跌,种粮亏损,又让不少人瞄准了药材种植。点评:盲目发展,无序种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是我国药材生产的真实写照。其结果是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药商们的大喜大悲。同时,也造成药材质量的良秀不齐,阻碍了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药材生产是一门综合学问:它要求生产者一要懂市场,二要懂技术,三要懂管理,甚至天文地理都要懂。只有各环节相互协调,我们的药材生产才能走向成熟。我们的市场监管总是过多地强调中药材使用环节的标准,却忽视了种植环节的导向与规范。种植不减,行情难转。看来,我们期盼的好行情短期内很难如愿。这里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四、困惑与思考1、质量标准的标准: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年版的新《中国药典》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标准的实施将为今后的用药安全保驾护航,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若按新标准执行,将有很大一部分(估计要在70%以上)的中药材被淘汰出局。如果将这些出局药材全部销毁,不但将药农的劳动果实毁于一旦,劳民伤财;而且市场也将会出现无药可供的局面。而我国药材种植的现状,又很难生产出达“标”的药材,从而让市场监管陷入两难境地。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么多的不达标药材怎么办?那可都是广大药农顶风雨、冒严寒、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也是广大药商数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晶。总得给一条出路吧。另一方面,药厂无米下锅,成药产量势必下降,又怎能保障广大人民的用药需求呢?其结果有可能事与愿违,劳民伤财。要解决以上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管理者放松市场监管,任由市场自由流通。若管理者真的这样做,那标准就是一纸空文,从而让人无视标准,进而丧失法律的尊严。法律若让太多的人成为罪犯,那肯定是法律的问题;标准若能淘汰太多的商品,那制定标准者就应该反思了:我们为什么制定标准?我们怎样制定标准?我们制定标准的标准是什么?2、中药材GAP基地:药材生产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源头,只有药材生产的规模化才有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只有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也才有药材质量的标准化。为此,国家搞了个中药材GAP基地认证。从目前认证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认证基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的中药材“GAP”基地多是名存实亡。我们既然有《中国药典》的国家标准,又在建立追溯体系,具体怎样达标?应该是生产者的事情。国家只要制定一个规则,加强监管,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就行了。而非要搞“GAP”认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看看近几年各个制药企业自建的药材基地那个不是亏得一塌糊涂?现获悉国家已决定近期要取消“GMP”认证,看来,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追溯体系的建立,中药材“GAP”寿终正寝的日子也许不远了。回首我们的市场监管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过多地强调中药材使用环节的标准,却忽视了种植环节的规范,致使市场上达“标”药材少之又少。没有种植环节的规范化,又哪来使用环节的标准化。追根求源,治水治源。不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何破局?看来,我们还是让政府的回归政府,市场的回归市场,企业的回归企业。让制药的专心制药,让种植的专注种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3、“证照”与“职称”:近年来,中医药饱受争议。从科学的“真”与“伪”,到屡屡曝光的有“毒”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甚至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胜负难分难解之际,诺贝尔医学奖却授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这给了那些要取消中医药的人一记响亮耳光。然而,屠呦呦的“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身份令中国科技界蒙羞。三无教授竟获得“诺奖”,我们的院士都干什么了?这些院士是如何评上的?科技界应该反思了!还有就是,近年来我们查处的“问题”药品,哪一家不是“证照齐全”?同时,“三无”教授屠呦呦获诺奖,也说明学历、职称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能力。回首我们的评判标准:职称不以成就论高低,却以论资排辈来定论;医药不以疗效为标准,却以“证书”论真假;科研不以实用为导向,却以职称、学历争高低。岂不知“证照”扼杀了多少拥有祖传秘方的民间中医,职称、学历又埋没了多少有真才实学的民间高手。看看屠呦呦、袁隆平、施一公等人的职称晋升之路,真让人心酸!“三无”教授屠呦呦获奖也向我们发出警示:科技体制改革刻不容缓!4、地道药材:是指生长在某一区域里的药材品种。也就是说这些药材必须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才能质量最好,产量最高。如历史上形成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等。地道药材固然是好,但在作物栽培上我们也要重视绝大多数药材是不能重茬连作的。如若连年重茬连作,就会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从而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也引发了不少品种的产地转移,如黄芪基地的向西转移,板蓝根基地的大庆安家,浙江元胡的汉中落户,太和桔梗的生产周期延长,亳州白芍近年来出现的病害蔓延等等现象都是连年重茬连作的结果。这就是说,我们要重视药材的地道性,但也不能拘泥于地道药材。否则,我们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5、药材的新与陈:在人们的印象里,新的药材总比陈的好。但在中药的使用中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中医的概念里,自古就有“六陈”之说。有诗为证:“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如陈皮的加工要求将晒干的桔皮在保护范围内自然条件下陈放3年以上的才是好陈皮。为什么呢?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之药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才可使用。如果我们将陈药一概封杀,那我们的中药将失去不少佳品。6、药材的真与假:在世人的心目里,评判医药真假的标准是按疗效来说话的。曾几何时,我们的监管却以“证、照”论真假。而我国民间的大量祖传秘方持有人大都没有证照,而又确能把病治好。这样,现实中常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出问题的多是持有“证、照”的单位;另一种是没有“证、照”又确能救病人于水火的祖传秘方持有人,被查处,没收”假药”,甚至判刑入狱。如此鲜明的对比,不但有失公道,人心不服,同时也损害法律的公正。岂不知又扼杀了多少民间中医瑰宝,真是贻害无穷。7、“毒”药的利与弊:在药材品种中,有不少是有毒的。如砒霜、附子、川乌、草乌、马钱子等等。如使用不当的确能引起中毒或不良反应。但在中医的治疗实践中,自古就有“以毒攻毒”之说。只要使用得当也是可以救病人于水火的。这方面哈尔滨医院的张亭栋教授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如此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害就有其利,反过来有其利就有其害。关键是我们要找到趋利避害的方法。因此,我们应以辩证地态度善待有“毒”药材,大可不必谈“毒”色变!更不可动辄就粗暴地封杀有“毒”药材。点评:纵观我们的药材市场总是在“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恶性循环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如何打破恶性循环,让药材市场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药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的监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如果硬按西医药的规则来监管中医药就有些张冠李戴,贻笑大方了。如此看来,中医药的监管,最终还是要遵循中医的规律来定夺。中医的“辨症施治”的理念,是否会给我们的科学监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呢?五、后市展望尽管大健康产业宏图高悬,尽管“诺奖”为中医药点燃了希望,但受制于宏观经济的新常态和生产过剩的压制,药材市场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起色。这是因为整体经济需要恢复元气,艰难的改革需要突破,高企的库存需要消化,过热的生产需要调减,这些都需要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年的药市依然会在低谷中震荡前行。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旧体制与新形势;老观念与新思维;老市场,新趋势;老药材,新标准;坚持与改革;继承与创新;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传统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情况、新市场,留给我们的是新的迷茫、新的憧憬和新的希望。抬眼望,真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因此,在中医药的发展上,我们要在政策上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法律上有一个科学的规范,在科研上要与现代科技嫁接并给予大力扶持,在文化上要走出去大力推广。只要我们立足改革,锐意进取,创新求变,尊重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药通网∣一个有声音的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