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华人网报道
年5月12日,这一天是母亲节。哈拉雷的天空依然的湛蓝,花儿依然的灿烂,小鸟依然的欢愉,城北贫民区Hatcliff的爱心妈妈孤儿院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华人爱心妈妈团队联合中国援津医疗队组织的爱心义诊活动,在中国驻津使馆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这里井然有序地进行。然而,在这里义诊的医生和协助活动的志愿者们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这是一场特殊的义诊活动,坐在椅子上等候问诊的人们乍眼看去都是正常的健康人,仔细看过,才发现他们的身边、他们的怀里,还有礼堂外的地上,都是重度残疾的患儿。他们来自哈拉雷Hatcliff区的88个残疾人家庭,有的生来脑瘫,有的罹患脑瘤或者小儿麻痹症,大部分患儿无法移动,不能说话,甚至没有正常的反应能力,患儿们只能靠年迈的父母或家人把他们吃力地抱在怀里,一步步搬挪到医生面前,求医问诊。
他们要比普通的残疾人更加残疾,虽然有双腿,却已经扭曲变形,无法站立甚至自主挪动;虽然有双眼,却读不出这世界的美好;虽然有双亲,却不知晓亲人因他们而起的痛楚和煎熬。他们出生在津巴布韦最贫穷的贫民区,没有人能买得起轮椅,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只能躺在自家的床上,蜷缩在阴暗的房屋一角,依靠家人的照顾,惨淡度日。
Frank的母亲说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她告诉我们,得了脑瘤的Frank已经有12岁,却只有9岁孩子的个头,硕大的瘤子已经抹去了他的一只眼睛,颤悠悠地悬挂在半边脸上,只留下另一半脸上的另一只眼睛去张望这个世界。绝望的母亲说,医生说了,这病不好治,但是她又充满希望地补充道,有个巴基斯坦医生说了,可以打针治疗,就是太贵了,一针要三千元。这昂贵的药费让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这贫民区的家庭如何支付得起这天价的而且不知疗效的针剂,此时,一旁怯怯望着我们的小Frank却突然用细若游丝的声音说了一声:“Thankyou!”,我们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碰见年逾不惑的David时,他双手正提着当日派发给他们的捐赠物品。衣衫褴褛的他把捐赠物品放置在空地一旁,又转身回去抱躺在另两个患儿身旁的女儿,把她挪动到人少的场地让我拍照。David说:“我住的那片区就有11个孩子得了脑瘫,帮我们问问医生,究竟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孩子得了这种疾病?车费涨价了,太贵,我们今天只能带来三个孩子看病。我有五个孩子,连我在内却只有一个人在工作,日子过得实在太难了!”
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得了相同的疾病?中国援津医疗队的医生们给出了答案,其实这最终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津巴布韦低迷的经济现状导致国家整体卫生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落后,数万人的Hatcliff高密度住宅区只有一家小诊所,妇女婚前和孕期没有条件进行正规的医疗检查和诊断,津巴布韦不断攀高的失业率和不断拉低的收入也让他们无力进行产前检查,进一步助推了残疾婴儿的高出生率。
中国驻津大使夫人王薇参赞和经商处商务参赞陈宁先生等使馆官员与中国援津医疗队、孔子学院的教师志愿者们一起见证了这令人动容的义诊活动,并带来了书包、文具等礼品送给到场的残疾孩子和孤儿们。王薇参赞在讲话中肯定了华商会爱心妈妈组织多年来的无私奉献,并表示,今后中国驻津使馆将与本地政府和慈善机构进行更深入合作,帮助本地弱势群体体会到来自华人大家庭的温暖,体味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华商会爱心妈妈组织将在近期筹建Hatcliff区残疾人关爱中心,用我们生命的芳华,去点燃这些无助家庭的希望之光,欢迎广大华人同胞积极捐款、捐资和出力,与我们一起,传递来自津巴华人社区的爱、温暖与感动。
最后,让我们感谢本次义诊活动的志愿者,在异乡的土地上,我们虽然如小小萤火虫一样微不足道,聚在一起,却是光、是热、是孤苦无助心田上,最耀眼的曙光:
医疗队医生:舒楚强、陈劲松、杨邵波、盛战宇、蒋宏坤、付卫东、徐学政、艾缘、胡睿、周晓斌
孔院志愿者:吴波、施健、朱慧敏、孙文倩、仲儒平、张秀丽
爱心妈妈和其他志愿者:陈沁、王嵋、李怡慧、徐云霞、赵晓冰、沈雅亮、江若曦、何新伟、李继平、林子媛
小志愿者:Lisa、棒棒、何沁朵、何维琦
(文:清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