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病毒还存在于地球的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死灰复燃。
源自:正解局出品新型肺炎疫情爆发4个多月,全球沦陷。
目前(4月2日上午),全球累计确诊已经超过93万,最近几天每天新增都在六七万人。
也就是说,全球确诊超过万,估计就在这一两天。
也难怪联合国秘书长要说,这次疫情是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不过,非洲貌似是一块“净土”。
非洲大陆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破万,53天内蔓延至52国摘要:当地时间4月7日上午,非洲疾控中心发布数据,显示非洲大陆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达75例,其中包括死亡,治愈。自2月14日非洲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至4月6日,53天内疫情蔓延至非洲大陆52个国家,仅莱索托、科摩罗2国暂未报告确诊病例。
当地时间4月7日上午,非洲疾控中心发布数据,显示非洲大陆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达75例,其中包括死亡,治愈。自2月14日非洲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至4月6日,53天内疫情蔓延至非洲大陆52个国家,仅莱索托、科摩罗2国暂未报告确诊病例。
各大洲新型肺炎感染情况(例/百万人)
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更真实的情况也许是:非洲只是一个还没有引爆的疫情火药桶。
但非洲疫情爆发,不只是非洲的事,可能会把全球疫情防控过程拖得很长很长。
1.超13亿人口,不到人感染?
抛开总人口只有万的大洋洲、几乎没有常住人口的南极洲不谈,非洲感染人数在各大洲垫底,只有人。
这个数字甚至只比以色列(人确诊)多一点。
非洲确诊人数最多的南非,累计确诊也只有多人。
非洲疫情地图
但从总人口数据来看,非洲人口约13.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7%以上,在各大洲里排第2。
而非洲目前确诊病例不到全球的1%。
是非洲人免疫力特别强吗?
注:俄罗斯数据全部统计到欧洲中
最根本的原因是,非洲的数据可能极为失真。
没有检测,就没有确诊。
而非洲,检测试剂严重短缺。
比如,在一个星期之前,南非共检测了1.3万人左右,其中差不多80%是在私营实验室检测的。
检测费用是每人75美元,自己掏腰包。
南非员工月平均收入在多美元,看起来不少。但南非失业率高达近30%,许多人没有固定收入,支付这笔检测费用并不轻松。
南非失业率
再比如,非洲第三大经济体埃及。自2月14日确诊第一个患者以来,埃及累计确诊不到人,在非洲仅次于南非。
而据权威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分析,因为缺乏足够的试剂和全面封锁,埃及感染率远高于官方数据。
作为非洲的传统强国,南非、埃及尚且如此。其他国家,肯定更是不堪。
据联合国统计,非洲有40%以上的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每天的生活费低于2美元。
这些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哪里还有钱去检测?
非洲各国政府普遍羸弱,也没钱给国民提供必要的检测机会。
所以,非洲病毒检测数普遍少得可怜,像多万人的南苏丹,目前一共检测了不到20例。
非洲各国从事的基本是初级产业
据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国家报》,到3月23日,该国防疫部门接到疑似病例申报电话多个。
但因为能力有限,只进行了数百例核酸测试,确诊数却高达99例,其中就有5个政府部长。
目前,非洲感染人数到底是多少?恐怕无人可知。
但肯定要比现在的数字,严峻得多。
2.离大爆发,只有两三周
实际上,非洲疫情已经在急剧恶化。
2月14日,埃及发现非洲第一个病例:一个外国人。
从那时起,病毒就开始大肆入侵非洲大陆。
过去10天里,非洲不少国家确诊病例从无到有,目前,全非洲只剩少数几个国家没有确诊病例。
而在一些国家,确诊病例已经出现了10倍级别的增长。
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前面提到,非洲约有13.4亿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5人。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两个数字糟糕。
由于历史和地形等原因,非洲的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像撒哈拉、卡拉哈里和纳米布三大沙漠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0.5人以下。
而尼罗河谷地、西北部地中海沿岸等地,面积仅占非洲的1%,却承载了非洲超过30%的人口。
比如,埃及开罗,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2.44万人。
而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其位于几内亚湾的拉各斯州,每平方英里有4.7万人,比上海(3.5万人左右)还拥挤。
和南美一样,非洲也有很多贫民窟。
实际上,整个非洲大陆,水都是稀缺资源。而预防新冠病毒,又需要勤洗手。
人口稠密,没有自来水洗手,成为病毒传播的巨大隐患。
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有足够的自来水,也未必管用。
非洲人爱聚集、卫生意识差的老毛病,也是新冠病毒的可乘之机。
非洲人天生喜欢热闹,一些关于艺术、宗教的聚集活动,极为常见。
坦桑尼亚总统约翰·马格富里还言之凿凿:教堂应保持开放状态。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蚊蝇横飞、臭水横流的景象并不少见。许多发达国家,还喜欢把本国产生的垃圾,运到非洲。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每年产生20万吨废物
如果说,欧美像一间茅草屋,已经引燃。
那么,非洲就像是一个火药桶,随时可能爆炸。
引燃的茅草屋可以扑灭,因为欧美医学实力冠绝全球。而火药桶一旦引爆,医疗资源匮乏的非洲,只能眼睁睁看着火花飞散。
非洲拥有全球17%的人口,承担了23%的疾病负担,但只有1%的医疗支出。非洲平均每0人只有1.8张床位,而韩国这个数字是12.3,德国是8。
比如,南非的医疗条件能排进非洲前3,医院加起来,也只有不到9万张病床,其中ICU病床不到0张。
号称重症患者生命线的呼吸机,南非也只有台,不到美国持有量的2.4%。而南非人口5万,约为美国人口的18%。
目前,南非共有11个医生感染,其中一个进了ICU。
另一个非洲大国乌干达,情况更糟。拥有万人口,医院仅有张病床,ICU全负荷工作,也只能收治60人。
甚至有人笑称,乌干达政府的部长数量多于重症监护病床。
被誉为非洲最稳定的国家加纳,有万人口,却连一家口罩生产商也没有。
要不是一个星期前,加纳收到了马云基金会的10万个医用口罩、2万盒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加纳人民估计只能拿意志和病毒斗争了。
非洲医护产品生产能力也十分落后
一旦不能快速发现和控制病毒传播,非洲脆弱的卫生系统就会瞬间超载,被挤爆,并非危言耸听。
而非洲,离大爆发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
美国彭博社预计:可能就在接下来两三周。
3.已经死掉一个总统、一个总理
尽管非洲年轻人口占比高(65岁人口占比不过3%)。
但是非洲有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有些国家艾滋病患者甚至达到了30%。
不少国家还是疟疾、肺结核、麻疹等多种传染病的集中地。
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前几年才遭受了埃博拉病毒的侵袭,至今还没缓过气来。
非洲人,如今又遇到了新冠病毒侵袭。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身体免疫力就是最好的疫苗。
但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又差,面对病毒,非洲的底子本来就不好(全球人口寿命排在最后20个国家中,非洲就占了18个)。
如果疫情在非洲大爆发会怎么样?我们还不能设想。
但目前的情况是,非洲已经确定有多人死于疫情。
其中,包括非洲刚果共和国一个前总统、索马里一个前总理。
而政府封城、封国、宵禁等措施,导致了更大的次生灾害。
在非洲,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为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
借用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的一句话:
把人民从病毒中拯救出来,但他们将因饥饿而死亡。
在尼日利亚封锁拉各斯州后,BBC的记者采访了一位当地的妇女。这位妇女有4个孩子,她们居住在狭小的房间中,和其他20个家庭共用2个厕所和浴室。
她对记者表示,她很难留在室内,比起病毒,她和她的孩子更害怕饥饿。
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封锁早已演变为了暴力冲突。
士兵荷枪实弹维持封锁,但身后就围满了看热闹的普通人
肯尼亚实行宵禁的第一天,就有新闻报道,警察向人群发射催泪瓦斯、警官用警棍重击,驱散人群。
撒哈拉以南第一个实行封锁的国家卢旺达,据说发生了枪杀两名平民的事件,最终引发暴乱。
在南非,警察用橡皮子弹驱散人群,还逮捕了55人,军队还突袭了一个大型工人宿舍。
封锁导致大量人口涌向购物超市采购,形成新的人口聚集
平民需要水、需要食物,而政府往往难以考虑,也没有能力考虑,冲突自然避免不了。
这些,都使得非洲在疫情面前岌岌可危。
4.还被西方抛弃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是在非洲的重要势力。
但现在,西方国家已经自顾不暇。
有统计显示,过去50年里,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高达2万亿美元。
埃塞俄比亚、埃及、坦桑尼亚等国,每年接受的援助都以数十亿美元计算。
全球接受援助分布图
现在来看,西方国家的医疗援助恐怕一时半会儿等不到了。
此前,意大利疫情爆发,两次向欧盟求援没有下文,反而还遭受了额外损失:大量消毒水和近百万个口罩被周边国家截胡,50万份检测试剂盒被美国急匆匆运回。
作为欧盟的自家人、美国的铁杆队友,意大利尚且落得如此下场。非洲的情况自不必多言。
美国已经宣布暂停向海外运输医疗防护用品,对外援助医疗物资哪怕已经在路上,也要全部调头回国。
前两周,欧盟宣布全面禁止部分医疗防护设备出口,向非欧盟国家出口必须得到成员国授权。
这下,非洲别说得到捐赠了,就连花钱买也行不通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西方国家抛弃,其他国家也给非洲带来了重重一击。
秉持着“家有余粮心里不慌”的准则,哈萨克斯坦、越南、塞尔维亚等国,都出台了限制部分农作物出口的政策。
非洲虽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但粮食产业并不发达。
据非盟统计,非洲是世界上粮食最不安全的大陆,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营养不良。
另外,非洲每年要花费亿美元进口粮食,年可能会达到每年1亿美元。
粮食出口国说禁运就禁运,非洲很多人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抗疫了。
世界主要地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
全球流动性减弱,更是使得非洲雪上加霜。
采矿业、旅游业是南非经济的两大支柱,分别占全国GDP的18%和10%,每年都为南非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由于出口受阻和国内疫情扩散,南非早在3月26日,就开启了为期21天的全国封锁,采矿业和旅游业进入冰冻期。
同样的还有埃及,国际游客人数下降超80%。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数据,埃及约有13.8万个工作岗位立刻处于危险之中,航空公司收入损失约10亿美元。
纳米比亚媒体报道,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乘客量比疫情前减少了80%,年失业率恐将达到33.8%。
尽管纳米比亚目前累计只有13人确诊。
从宏观上来看,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ECA)预测,年整个非洲经济增长率将从3.2%下降到1.8%,现在急需总额为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
疫情下,非洲已经内外交困。
好在,中国雪中送炭,向非洲伸出援手。
早在3月22日,中国就向非洲运送了万只口罩、万套试剂盒、4万套防护服和6万个防护面罩,平均分配给54个非洲国家。
中国向非洲捐赠大量医疗物资
5.非洲,不是一座孤岛
因为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非洲其实一直是传染病滋生的重要区域。
比如,艾滋病、埃博拉、登革热等等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病毒,就来自非洲。
而这些病毒,又随着人流、物流,传遍了全世界。
HIV病毒一个亚种在全球扩散
现在,非洲已经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这场病毒,并不是一国一洲之事。只要还有一个角落的病毒没被控制住,都可能使得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拯救非洲,就是在拯救全人类。
印度没有奇迹:名感染者失踪,疫情“王炸”如何影响中国?源自:正解局◆印度疫情一旦失控,有可能引发难民潮,冲击中印边境。
正解局出品在《全球确诊马上破万,但最大的疫情火药桶还没引爆》一文中,我分析了非洲的疫情情况。
很多读者留言,印度才是真正的“王炸”。
诚如读者判断,印度的疫情确实比较“诡异”。
一方面,13亿人口的印度,只有多人确诊;另一方面,美国专家认为,印度至少有2亿人被感染。
堪称疫情“世外桃源”的印度,真的创造了世界奇迹?
一旦印度疫情爆发,又将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1.诡异的印度疫情
截至北京时间4月7日11时,印度累计确诊人,治愈人,死亡人。
印度疫情数据
这个数据,确实比较“诡异”。
印度人口多达13亿,却仅有人确诊。从常识判断,有点不正常。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印度显得很“鹤立鸡群”。
全球共有70亿人口,万人感染,每百万人口有余人感染。
印度共有13亿人口,多人感染,每百万人口只有3人感染。感染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0。
难怪有媒体称,印度是全球疫情的“世外桃源”。
印度靠什么创造了世界奇迹?
是因为远离疫情震中吗?
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累计确诊例。印度人口数量是巴基斯坦的7倍,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流动性更远高于巴基斯坦,仅仅比后者多了0个病例。
巴基斯坦疫情数据
是因为印度温度高吗?
新加坡纬度比印度更低,气候更炎热,也有0多人确诊。新加坡的人口,只有万而已。
新加坡疫情数据
是因为印度防控得力吗?
3月24日,印度宣布为期21天的封锁。其时,距武汉封城已整整过去两个月,全球累计确诊数量超过了30万。
从时间上看,封国措施比较晚了。
一个证据是,3月初,中国香港、卢旺达、不丹等地都曾出现来自印度的感染病例。其时,印度宣布确诊的病例,只有人左右。
多人确诊,就能向国外输出病例。这个比例,显然不正常。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
印度感染率低只有一种解释:没有检测,就没有感染。
据美联社报道,印度政府在首都新德医院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但检测的标准非常严格。
很多患者有感冒发烧的症状,却因为没有国外旅行记录而被拒绝检测。
印度病毒检测点
数据显示,印度目前每天能完成的检测量是0例左右,印度百万人检测数量为29份,为全球最低。
大量的感染者因为没有检测而被遗漏,这可能才是印度只有多人确诊的真正原因。
2.四大软肋,潜在震中
四大软肋,让印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沦为疫情震中。
软肋一,多而密的人口。
印度人口数量与中国接近,领土面积却不到中国的1/3。印度人口,数量大,密度高。
全球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显示,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印度独占其二。
全球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
印度新德里的人口与上海相当,面积却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
人口数量如此之多,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一旦疫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软肋二,危险的贫民窟。
寄生于大城市的贫民窟,是印度疫情的另一大隐患。
孟买的达哈维贫民窟,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贫民窟。1.7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集聚了多万人。
印度贫民窟
在《日本宁可援助中国,为什么不肯拯救家门口的“病毒邮轮”?》一文中,我曾分析邮轮的结构,特别适合传播新冠病毒。
贫民窟里,人口密集,空间狭窄,卫生极差,平均人共用一间厕所。
再加上印度湿度大、气温高,含有病毒的飞沫颗粒不易蒸发,不易沉降,极易形成气溶胶。
印度政府采取的封城措施,更让贫民窟变成了一个邮轮式的病毒“培养皿”。
如果疫情在贫民窟爆发,那么情况将无法控制。
其三,脆弱的医疗系统。
新冠疫情,直接考验一国的医疗系统。
强大如美国,也禁不起病患激增的持续冲击。不仅呼吸机、口罩等医疗物资紧缺,医疗系统也险被击穿。
再看印度,医疗领域投入的资金只占到GDP的4.7%,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更是只有75美元,不到美国的1/,不及中国的1/5。
世界主要人口大口医疗卫生支出情况
此外,印度平均每10万人仅拥有0.7张病床,医护人员数量、ICU数量等世界排名倒数。
平时,印度的医疗资源就非常紧张,又如何能抵御病毒的冲击?
软肋四,低效的政府治理能力。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
从历史看,古代印度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小国林立、互相征伐、异族为王的纷乱时期。
现实中,印度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让印度看起来像是多个地区拼凑起来的国家。
防控新冠肺炎,非常考验一国政府的治理能力。
印度是一个以地方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国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
印度厕所革命
印度政府“厕所革命”运作多年,印度人随地大小便的习惯至今没有改变。年,仅仅高温天气,就导致印度人死亡。年,印度北部爆发猪流感,最终导致超过3.1万人感染,近0人死亡。
这一次,印度政府是否能够控制住疫情,让人存疑。
3.病毒+穷病,无法避免的灾难
据美国专家推测,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印度感染病人也将会达到了2亿人,五月份更可能会迎来全面爆发。
即便是按3%的世界平均死亡率计算,印度的死亡人数将达到惊人的万人。
这将是一场人道主义大灾难。
夺命的不仅有病毒,还有穷病。
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说,不尽快复工,城市停滞带来的次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高于新冠肺炎死亡率。
3月24日晚上,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印度全国范围的工厂停产到4月14日,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印度全国从首都到地方的所有街道村落,除了去买生活必需品等特殊情况外,所有人都禁止外出。
这等于变相断送了印度穷人特别是贫民窟贫民的活路。
贫民窟里的贫民,无稳定收入,无医疗保险,平时在城市里“打零工”过活。
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贫民窟的贫民每天收入在-卢比之间(折合约1.84美元-5.97美元),只能勉强糊口。
印度政府的封国政策,让贫民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也没有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印度贫民窟里贫民
印度政府本来就比较穷,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放大量的救济金。
对贫民窟里的贫民来说,这无异于“等死”。
待在贫民窟,没工作没收入,一定会饿死;出去找工作,感染病毒,可能会死。
横竖都是死,你猜贫民会选哪一个?
正因如此,不少印度民众置封国令于不顾,走上街头。
印度警察驱赶外出民众
除此之外,印度贫民还有一个选择:逃离大城市,返回村庄。
印度政府下达封国令后,即有万民众从各大城市的贫民窟踏上返乡路。
省邦之间的火车交通已被关闭,汽车站挤满了大量逃难的人。
印度汽车站
运气好的人买票搭上汽车,更多的人只能徒步返回家乡。
逃难的印度人搭乘汽车
逃难路上,又是一场灾难。
很多人或因劳累,或因意外,或因饥饿,死于途中。有媒体报道,在长途跋涉中至少有20人死亡。
这场数千万人的迁徙,也增加了疫情扩散的风险。
逃难中的印度人
因疫情采取的停工、封城、隔离等措施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远远超过新冠肺炎死亡人数。
最近的消息,也让印度的情况变得愈发糟糕。
一是印度最近的单日新增病例都超过了例,疫情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二是塔拉维贫民窟发现了3例确诊病例,2名已经死亡,成了贫民窟最大的变数。
三是名疑似病患下落不明,犹如多颗定时炸弹。
印度正在滑向疫情“黑洞”,疫情大爆发,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4.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举国上下的防疫对策,让人既迷惑又担心。
印度总理莫迪呼吁民众在4月5日晚上9点熄灯9分钟,以“烛光”祈福团结抗疫。随即被马哈拉施特拉邦能源部长警告,可能导致国家电网崩溃。
印度数百人聚集在一起狂喝牛尿,理由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抵御新冠病毒。
印度人喝牛尿
印度北方邦首席部长阿迪亚纳斯表示,瑜伽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可以通过定期练习瑜伽来预防和消除。
印度医护人员给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提供咨询,被多名民众扔石块驱赶。
按这个节奏,印度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实践“群体免疫”的国家。
4月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说中国疫情是第一波,欧美国家是第二波,那么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很可能是第三波,务必需要做好防控。他们的成功,可能会对全球疫情防控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与当前的震中美国、欧洲相比,印度未来疫情的发展,对中国的意义更为重大。
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的边境线长达多千米。印度疫情一旦失控,有可能引发难民潮,冲击中印边境,给中国疫情防输入带来极大的压力。
还需警惕的是,如果新冠病毒在印度扩散开来,犹如进入了一个10亿人口级别的病毒“培养皿”,病毒很可能进化、突变出新的特性,产生更大的毒性。
新冠病毒专治各种不服,印度牛尿不是神药,印度也没有奇迹。
印度真是要重视疫情了!这既为了自己,也为了全人类。
请各位客官点一下右下方的“在看”,祝福年,事业、家庭,一切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