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一个狠狠自由的旅行团。
大家觉得懒觉没睡够,早上就可以晚出发一小时甚至更多。九点算是最早的,曾经有过十点半出发的记录。什么?原来的行程怎么办?拉掉一两个景点呗。谁也没意见。
为此,我还特意给自己也给大家找了一个理由:天下景点再美,总也看不完。再伟大的旅行家,临死之前,没见过的世界依然比见过的世界大狠多狠多。
因此,人生之旅没有什么可以叫做“错过”。因所谓“错过”而遗憾,其实庶几接近于佛学里的“贪嗔痴”了吧。
这回,面对舍夫沙万的蓝色魅惑,大家更加不舍起来。于是,原定第二天一早就离开,游览两个城市再到第三个城市落脚的行程,就变成了吃完中饭才离开蓝色小镇,去丹吉尔看一眼地中海就回卡萨布兰卡。
Bravo!
确实还没看够。
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已经让小镇的白天拥挤不堪,晚上喧闹无比。舍夫沙万的街道奇窄,一辆小货车过来,两边的人必须躲进门洞才安全。坡度又陡,油门支得轰响,总觉得也不怎么配得上这四周的蓝色。入夜,灯景虽迷人,我又嫌它太都市,不够古朴。
胡兰成说,桃花难画,是要画得她静。我当然狠想看看蓝色小镇宁静的一面。于是,一早,我们三三两两地分头探寻,看看小镇的人们如何从宁静的蓝色中甦醒。
不要说话,放轻脚步。被各种蓝色惊呆了,也只拍拍同伴的肩膀,用手指一指。或俯或仰,或停或走,哪怕穿越幽邃的门洞,也丝毫不想唤醒深蓝的梦。
早就听说,小镇的猫多。果不其然。门前阶下,或坐或躺,也不害怕,也不撒娇,就这样坦然融合在蓝色里。
慢慢地,我看到,老人坐在小小广场上冥想,妇女裹着头巾匆匆赶路,年轻人或者穿过门洞,或者倚墙玩片刻手机。
一爿爿小店开了,那不是为游客的,而是为居民。店里的饮料、墙根的面包,都等着人们来取。小镇上还有一种专门加工面食的铺子,你拿原料来,过会儿再来取走成品,好像这样,很多人家早上就不用生火了。
连装橙子的盆也是蓝色的
这样的人间烟火,因了蓝色,也好像变得神秘起来。明明就发生在眼鼻子底下,也像是隔岸相望。他们的匆匆对话,听起来有一种像飞机降落时才听得到的轻幽。给人以一种“何似在人间”的梦幻。
就这样,我们一直往上走,一直往上走,终于走出了这个麦地那(即古城)的城墙。回头望去,城墙角上还有瞭望塔,这座建于年代的摩尔人城堡真的还保存得很完整。
脚下是条大河。对面山坡上,有一座西班牙式的小教堂。导游说过,那是俯瞰全镇的最佳点。我们就是要去那里瞧瞧。
过桥时,有人举起相机,想拍摄几个妇女在河埠头洗被单的情景,她们有的遮脸,有的挥手。果然,蓝色的平静不容打扰吧。
小教堂的山坡下,有人在放羊。多想跟他聊几句。还是算了。我们已经大饱眼福,就不要再奢求了吧。
回来的路上,我们心里好像很满足,又好像有点空落落的。这蓝色的神秘,怎么看过了依然神秘。这蓝色的梦幻,怎么穿过了更加梦幻。
我终于没忍住。
我走上蓝色的石阶,举手叩向蓝色的小门,我太想知道更多躲在这蓝色背后的人情世故。
(完)
畸笔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t/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