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马塞卢 >> 城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年7月28日今日抄书天下一

来源:马塞卢 时间:2020/8/18

《战国歧途》最后一章,《天下一统》。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一、秦为什么能胜出

《剑桥中国秦汉史》总结秦能统一的原因,说了八条:

 1.地理优势

 2.农业和灌溉水平领先

 3.军事技术比较发达

 4.崇尚阳刚武德

 5.打破传统做得比较彻底

 6.吸收外来人才的决心最大

 7.统治者长寿

 8.高效率的行政

剑桥的秦汉史是年出版的,这话反映的是当时研究水平,今天更可以明白地说,这个理论已经被考古发现所否定,大量使用钢铁武器的是楚国、燕国、韩国,而秦军的装备,反而倒是仍以青铜武器为主。至于其他几条,当然大体都是有道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八条里,没有说到人民群众渴望统一。这是比较审慎严谨的态度。毕竟,各种史料上都没提过这茬。从情理上推想,当时“统一”这个理念还比较高端,普罗大众恐怕也理解不了,更谈不上支持还是不支持。老百姓能理解的,是太平或者战乱。如果各国能和平相处,那就这么着也挺好。

二、讲暴君总是坚决主张统一的

美国学者艾森斯塔得研究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加和阿兹特克、波斯、希腊和罗马,当然还有古代中国等一系列“历史上的官僚帝国”,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尽管这些政权的历史文化背景极不相同,它们得以建立的模式,却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所有例证之中,建立这类政权的动力,都必然来自统治者——皇帝、国王,或者某些身居权贵的执政精英成员(例如罗马共和国的显贵之中的某些活跃能干的精英分子)。

  

统治者有建立统一帝国的冲动,是很好理解的。

在古罗马帝国,有这样的名言。西塞罗对被流放的马塞卢斯说:“不论你到了哪里,记住你同样是处在征服者的淫威之下。”

所以,暴君们如果不希望老是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这么嚣张,那他就必须造就一种无远弗届、至大无外的格局。

大概,如果不是有什么力量来制衡统治者的野心,帝国不断扩张吞并,直到统一已知世界,总是必然的趋势。

三、秦军出击的动力

君主要想建立统一的帝国,必须要受制于很多条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自己的人民愿意为这一目标服务。

可以通过政治力量强迫民众参军远征,但那样人民会出工不出力,真逼急了,还可能会造反。也可以引爆精神原子弹,抛出一个伟大理想,让老百姓愿意为之无私的奋斗和奉献。更实在的,还是要让老百姓觉得,打仗的获益更多更快。

秦国的经济结构,是非常失衡的。

大体上,秦国的农业很发达,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也很发达,但是,它没有轻工业,尤其是没有第三产业。

从国家扩张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正是秦国体制的成功之处。

再多的粮食储备,只能保障生存,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要想改善,到崤山以东打仗去,抢来的好东西就是你的,所以秦国人才有听说了打仗如饿狼见肉的狂热。

这样,秦王和一个个普通秦人,就上下一条心,有了不断出击的欲望和冲动。

当然,这有前提,就是被征伐的国家必须是个富饶的地方。一旦没东西可抢了,统治者的雄心可能不会因此止步,但一般秦国人作战的动力,就大为降低。

这个道理,当然是被事实证明了的:

扫平山东六国时,秦军何等的横勇无敌,但到了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时候,面对那些蛮荒之地,秦国人的表现,就大打折扣了。

击百越,秦军本来是想速战速决的,结果被生产力还在丛林部落水平的越人,用游击战术拖进了持久战的泥潭,付出惨重代价才取得胜利。并且,秦王朝实际上也没有对新获得的土地进行有效统治。

中原地区一发生动乱,还滞留在南方的秦军就立刻主动切断了归途。诸侯亡秦,刘项争帝的动荡岁月里,他们只是冷眼旁观,好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与匈奴作战虽然也取得了胜利,但为这个目的而进行的修长城、建直道之类的浩大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民力损失。历来,这是被当作秦灭亡的一大原因的。

四、讲秦国的地理优势

  

商鞅变法,仿佛为秦国造就了最锋利的矛;而秦国,早已天然拥有最坚固的盾。这盾牌,就是秦国的山川形势。(引用贾谊《过秦论》,分析秦“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地理优势。刘勃老师对贾谊文章的评论比较好看。)

贾谊的文学才华太高,说话气势太盛,容易给人感觉是辞腴意瘠,举例论证的时候,他往往也很不严谨。

贾谊说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国的实力长期冠于诸侯,就不符合实际情况;说到函谷关前的战斗,把秦军对山东联军的胜利描述得如此轻易,也夸张了。对较真的读者而言,如果他能把文章改得枯燥平淡一点,也许更能显出说服力来。

但其实贾谊的很多基本观点还是相当务实的。他肯定仁义的作用,却并不信奉“在德不在险”的高论(宋代的儒生常常为此指责他)。……只是老实承认,很多时候,人和其实不如地利。

(下面这段注解提示我们,教《过秦论》的时候,不要仅限于教材,应该把后两篇拿出来一起讲。)

《过秦论》三篇,上篇最有名,各种教材里经常选。其实那篇写得最夸张,中篇、下篇才是真的在谈问题。……又如贾谊总体上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但却主张秦二世实行封建,认为当时的情势下,这对安抚人心有用。这都是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

(后面好几页说的是项羽刘邦对“关中”的认识,项羽“背关怀楚”,只想赶紧穿上漂亮衣服回家炫耀;刘邦想定都洛阳时,一个叫娄敬的齐国人帮他分析关中形势,张良也支持娄敬,刘邦于是把首都定在关中。还讲了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债台高筑”的典故,讲君权方面的内容,略去不抄了。)

五、讲战争与集权

战国时代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易攻难守的地方。

中国的地理形势,由高往低三级阶梯,六国的核心地区都在最低一级阶梯的大平原上。彼此之间,并没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就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秦国打六国很容易;二是六国之间,谁打谁也都很容易。

所以,六国都很没有安全感。

这也是个连锁反应:

要想不挨打,就要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要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就得同意君主增加税额和抓壮丁的权力;有了强大的军队,就发现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与其等别人来打自己不如自己去打别人;有一个国家热衷于进攻代防守了,于是别的国家也看样学样……

战争就这样逐步升级,慢慢地,国家对社会的汲取能力变得无比强大,统治者的权威被越抬越高,六国人相继割舍了自己的各项权利,以便以更大的力量投人战争。

最终,是所有的国家都变成了战争机器。

早些年疑古风盛行的时候,很多学者倾向于怀疑《史记》中记载的战争规模有所夸大。这几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研究更深透了,不少人倒是回过头来,倾向于认为不能轻易否认《史记》里一些数据(比如军队人数)的可靠性。

  

专制与恐怖,往往互为因果。专制统治者热衷于制造恐怖,而缺乏安全的恐慌,自然也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土壤。

对六国而言,秦国是最恐怖的存在……为了免遭秦军的屠戮和掠夺,对很多六国人来说,本国政府的横征暴敛,也就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了。

被秦国威胁的程度不同,对专制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

紧挨着秦国的三晋显得比较急功近利,那里的学者也喜欢鼓吹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如荀子,韩非更不必说)。而离秦国比较远,不那么强烈感受到秦国威胁的国家,社会力量就相对就强大一些:如齐国还爱讲点个人自由,说说国君要受民意约束的道理;如燕国还能真把君主禅让的主张好歹实践一回。

小结:

由于六国也很容易互相攻击,所以即使没有秦国,大家也仍是不安全的。因此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秦国,在那个时代,走中央集权路线,总是大势所趋。

把齐国和秦国对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秦国在打造新社会的问题上走得最远,齐国旧社会的成份保留得最多,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文化上能构成真正对立的两极。

区分战国意义的官僚与春秋意义上的贵族,但总觉得有所影射——

贵族的采邑和封地,都是他自己的,干好干坏,享福吃亏的都是他自己。所以,只要这个贵族还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他就会想法子管理好自己的地盘。

而官僚,仅仅是国君雇佣的打工人员(民主国家也一样,只是雇主换成了人民而已)。干得好不是最重要的,让雇主觉得自己干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热衷于弄虚作假,乃是任何官僚体制的天性。受监督机制和道德教训制约,这个体制的造假程度可能有别,但天性,却不会改变。

官僚对国君的威胁和制约能力,总归比贵族要小很多。

—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战国时代血流成河,坑一支军队、屠一个城市乃是家常便饭,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比当年更加没有保障。但被谋杀的国君,却明显比号称有“旧时代的温情”的春秋时代,少得多了。

(好,第十一章完,全书完。又一本。)

明天开始,要回归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的一些内容整理了。这个暑假会有一系列培训在等着。

如果是因为这几天抄读《战国歧途》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ls/3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