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迈大步,致富不停步。
番禺人的小康生活长啥样?
近期,微社区e家通番禺记者走村庄、进社区、访家庭,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在最基层的百姓生活里,听老乡奔小康的心声,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溢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感、浓浓的幸福味。
点击视频看看他们怎么说:视频制作:小石头
免责声明:视频字体素材等如认为存在侵权,请凭权利证明材料联系作者处理,谢谢!
石碁镇:通桥又通车,“孤岛”变身“幸福岛”
位于珠江大九律水道的石碁镇大刀沙村是三条水道环绕而成的孤岛,受河流阻隔,孤岛因一水相隔,孤悬在外,多年来都是番禺区唯一一个未通公路、没有工业的“孤岛”行政村,居民出行、上学,还有农产品的对外运输都只能使用农艇和轮渡,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每逢恶劣天气就只能闭岛,停止出行。
年10月28日,大九律大桥建成通车,“孤岛”从此变身“幸福岛”,村民陆续走上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赵家升现任大刀沙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个世纪90年代,赵家升经营起自卸运砂船的生意。有一次,赵家升和合伙人要到达佛山市顺德洽谈购买运砂船事宜,他们约好在沙湾大桥附近集中,再开摩托车去顺德。当天早晨天刚蒙蒙亮,赵家升从家里骑单车出发,坐小渡船到对岸长坦村,然后骑单车绕道市莲路再到沙湾大桥(当时的亚运大道还未建成通车),短短不到10公里的路程,赵家升却经历了3个多小时的跋涉才到达沙湾大桥,结果还是未赶上他与合伙人相约的时间,只好一个人前往顺德洽谈业务。
“唉!没有桥和路,真的是不方便呀!”受交通问题的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村内土地租金每亩只有元至元左右,也少有人问津,村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岛上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成为全区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村。“自从通了桥,这种状况逐渐地改善,通了桥,我们村里就通了路,通了路,我们就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人气旺了,岛内耕地租金、村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倍增加。”赵家升说,那一年,大刀沙顷刻热闹了起来,许多闻讯而来的客户将岛内的土地租了下来,种花、种树、种果,岛内的土地租金水涨船高,从过去的每亩元无人问津的土地,骤然发展到每亩多元。如今,每亩土地租赁需要元至元,最高的每亩达到元。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了耕作环境的改变,这座小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焕发出蓬勃朝气,包耕大户进入、养老设施建立、花卉种养,小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座桥激活一座孤岛,大刀沙村十年巨变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石楼镇:农房变民宿,乡村旅游能致富
自家住房做民宿,每周工作两三天,退休在家每月也能收入过万。江鸥村村民麦锦明没想到的是,仅仅二十多年时间里,海鸥岛不仅通了桥、通了车、通了水,还从原来的孤岛变成了都市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海鸥岛是一个典型的由珠三角河流冲积而成的内河岛。从解放后至年海鸥大桥通桥之前,村民去一趟石楼镇可以说千艰万难,看似一水之隔,但从出门到达镇上,步行加上搭渡必须要3小时。不仅交通不便,更影响岛民生活的是,岛上淡水稀缺,连饮用和煮食都成问题。在年以前,沙田地区一直都受咸潮威胁,贮藏的淡水要省吃俭用用半年。真正改变孤岛命运的关键在于,孤岛终于有了自己的桥、路、水、车、电,从那时起,孤岛彻底走出了孤独,变成了振翅欲飞的海鸥岛。
近年来,番禺区旅游业发展迅猛,海鸥岛上的各村也紧抓乡村旅游的东风,逐步丰富了以农业生产、农村风光为依托的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完善了海鸥岛旅客服务中心、海鸥岛青少年科普基地、海岛农庄、红树林农产品交易步行街等特色景点。游客多了,村民致富的途径也多了起来,因此一些有想法的人在村里开起了民宿。
麦锦明的蜜园民宿位于江鸥村,民宿外观是一幢四层独栋小别墅,除二楼自住以外,其余两层做民宿客房,房内卫生间、电视、空调、wifi等设施齐全。麦锦明是这家民宿的老板,但主要打理民宿的是他的老婆。麦锦明说:“开民宿不仅解决了老婆的就业问题,也提高了家庭收入。而且一批批旅客来到这里,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和知识,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身不足。”来住宿的客人临走时总喜欢带些本地的农副产品,麦锦明就介绍村里农户养的鸡、鱼、河鲜干货等,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增收。
农房变民宿,大步奔小康,海鸥岛乡村旅游旺了!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石壁街:孖福月饼香,生活奔小康
上世纪九十年代,梁慕贞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饼店,在年的金秋,她迎来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那时候饼店恰逢无名,借着双子的福气,起名“孖福月饼”。
提起孖福,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创始人梁慕贞是摆地摊起家。20世纪90年代,梁慕贞在路边支起了摊子,靠着自身的努力和坚持,生意越做越大,成就了孖福品牌。从最初的小炳店,到后来的小工厂,再到如今产品远销新疆、贵州、湖南等地区。梁慕贞的双胞胎儿子简培业、简培基也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当家人的“接力棒”,管理着孖福的大小事务。
致富思源,恩泽社会,这是梁慕贞50多年来积累的精神财富。她常说:“即使企业做大了,效益好了,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要以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一起分享这份幸福。”
孖福月饼香,生活奔小康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
东环街:村内环境大改变,村民收入翻几翻
今年62岁的苏炳滔是土生土长的东环街甘棠村人,从年开始担任甘棠村委会委员到现在的村委会副主任、宣传委员已有35年。番禺区著名上访村,历史遗留问题多,集体资金少,背负债务大,村务管理差......这是12年前甘棠村留给人的印象。
在苏炳滔的带领下,村里陆续建成了党建公园、廉政文化公园,更新改造了篮球场、青莲池等。甘棠村集体收入从年万元到年增长到万元,约增长了4.5倍。村民年人均分红从多元增长到元,约增长了3.3倍。
近年来,甘棠村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进着,并从一个收入低、纠纷多的“问题村”,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在全番禺区前列的先进村。关于小康生活,苏炳滔这样说:“我认为在一个家庭里,子女有书读、有工作、孝敬长辈,衣食住行无忧,家庭和谐,就是小康生活。”
东环街老支委苏炳滔:勤勤恳恳为村服务35年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
钟村街:一碗“暖心饭”,吃出幸福感
钟村街长者饭堂从年7月开始陆续投入使用,遍布多个村居。现今,长者饭堂运营效果非常显著,不仅各有特色且深入服务社区的每一位长者,为长者中午吃饭问题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康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曾主任说道,“像一些高龄的长者、行动不便、孤寡老人等,买菜、做饭对于他们而言是越来越困难的,为了方便他们吃饭,社工和志愿者会为他们上门送餐”。
据了解,长者饭堂按照长者的年龄段分为几种价格,孤寡老人用餐是免费的,八十岁以上非孤寡老人是两块钱一餐,六十岁到七十九的老人是六块钱一餐。长者饭堂的餐食不仅价格优惠而且营养价值高,适合长者的身体营养需求,每一份菜谱都是由营养师研究制定。
在钟四村长者卢六妹看来,小康社会就是吃得饱、住得舒心、环境优美。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广州,他见证了钟四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经感叹道,“时代真的变化很快,现在人们的生活相比以前真的好了很多了,像我们的上一辈哪有什么休闲、娱乐的老年生活,更没有退休的概念,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干一辈子,没有停过”。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区养老乐融融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桥南街:18年美丽蝶变,安居让乐业更轻松
桥南街位于番禺区中心城区的市桥河南岸,于年3月28日挂牌成立,是由原番禺区市桥镇分设的四个街道办事处之一,今年桥南街刚好18岁。“我刚好就在年,入住了桥南街的番奥社区。可以说看着番奥社区甚至是桥南街一步步发展,人们的生活一步步改善。”家住番奥社区的李俏梅这样说。“当时我们为了孩子读书来到桥南居住,这里真的像城中村一样,可能连城都没有,就是村。”据李俏梅回忆,当时的番奥社区周围十分荒芜,在附近还有一个养猪场,每逢夜晚,气味十分难闻。当时最初李俏梅一家搬家入住番奥社区的时候,连路都找不到,并且道路十分的窄,边上还有一条臭河涌。
而如今的番奥社区,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社区内的文娱活动也让居民充满幸福感。除此以外,社区居委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将群众的诉求在社区处理、困难在社区解决、矛盾在社区化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多件,如社区垃圾中转站封闭改造、奥园东西街及文化长廊外墙翻新、社区高清智能安防升级改造、车辆道闸系统改造、长者居家服务等。
这些年来,医院、多了学校、建了商场,居民生活质量直线上升。李俏梅说,安居才能乐业,就是因为番奥社区以及桥南街不断地发展,让她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社区软硬件升级,在桥南街这个社区,安居让乐业更轻松丨番禺人眼中的小康生活
沙头街:家家住上小别墅,贫困村变先进村
榄山村村民卫松深今年70岁了。年退伍的深叔回到榄山村,成为了村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和许多上一辈榄山村村民一样,他见证了榄山村的变化和发展,并把青春奉献给榄山村。他说:“小康就是有饭吃,有房住,生病有医保,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
二十多年前,榄山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是本地的贫困村。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卫炽彬带领着村里的党员到先进村、先进地区取经、学习,集体研究讨论,最终决定了“发挥临近中心城区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二三产业并举”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发展思路,带动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
现如今的榄山村变成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村标兵单位”,经济发展、农村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约万元,年均分红1.3万元。年、年分别完成了名村创建及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沙头这个村,从贫困村到家家住别墅的华丽蜕变
番禺人眼中的小康
大石街:社区居委保“后勤”,老年生活乐融融
住在番禺区大石街富庭社区的李六英,退休已有十多年,如今是联谊艺术团团长、富庭社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说起退休后的生活,李阿姨完全没有想到,现在反而比以前过得更丰富多彩。以前父辈们一生为家庭忙活,到老还要为生计而奔波,而到了她这一代,退休了依旧可以乘风破浪,追求自己的精彩。
“早上送完孙子上学,一整天的时间就空出来了,我们专门把时间卡在8点半集合,10点半就回家买菜做饭,这样不用整天围着家庭、小孩转,家庭和娱乐都能兼顾,”李阿姨介绍道。除此之外,近年来李阿姨的子女会根据年假,安排全家人出去旅行1-2次,周末则带小孩到周边散散心。比起父母一辈,李阿姨觉得现在的生活丰富很多,养老福利和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提升和改善。
据悉,大石街富庭社区共有户籍人口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居民有人,独居长者9户12人,老年人的占比正逐年上升。为此,富庭社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养老服务,例如携手街道民政办和社工服务站设有"长者饭堂",为60岁以上广州市户籍老人提供一周五天的中午就餐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和指导;建立“三帮一帮扶制度”,定期对辖区内的困难老人进行上门探访等。
大石退休阿姨眼中的小康:退休了依旧可以乘风破浪
源于《诗经》的小康,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如今,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有家可归、有病可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就是番禺人的小康生活。在田间地头、在河涌两岸、在文化舞台、在长者饭堂、在一个个下沉到村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番禺人的小康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统筹韩春华
记者古晓彤韩春华吴芷明王建毅黄骆王文雨马晓惠
编辑方米妮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部分图片由记者拍摄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zdjr/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