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马塞卢 >> 城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马斯洛需求理论帮你解决带娃难题

来源:马塞卢 时间:2020/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那么,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困扰已久的难题呢?

一、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生存需求的本能

吃饭问题吃饭问题。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因为吃饭问题而苦恼,我想肯定很多。据我了解,有很多,而且与家庭背景、教育理念、谁来带孩子等等都没有太大关系。同时,为了让孩子吃饭,家长们与孩子斗智斗勇,威逼利诱,奇招频出。

其实吃饭问题是马斯洛需求中层次最低的生理需求,这是动物的本能,饿了就会找东西吃,冷了就会缩成一团,不需要谁来教。

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知道,“我饿了,我觉得好吃,我喜欢吃”,这才是孩子进食的全部理由,绝不是“吃饭才能长高,吃饭才聪明……”。而“吃饭就买玩具”只是你与孩子的交换。

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引导孩子吃饭了。

1.首先他得饿了,而不是你看一下到12点了,该吃饭了。绝大多数孩子不吃饭就是因为他不饿。现在家庭条件好了,水果、面包、牛奶等等家里随时都备着,孩子永远处于半饱状态,为了生存下去的本能被退化了,从来不需要担心会饿。

家长们可以想想自己,今天身体不是很舒服,实在不想吃饭,但是硬着头皮也要吃,为什么?因为爱吗?当然不是,而是今天没请到假还要去上班,不吃等一下会饿。

所以,平常的饮食习惯要养成,家里不要备那么多的食物,饿了,端碗饭给他,夹点菜给他,他自己自然就会吃了。

要提醒一点,有些孩子吃饭习惯已经很不好了,要改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他饿了,你端给他吃,他也不会吃,因为他坚信等一下肯定有零食吃。所以,这中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2.其次他得觉得好吃。不仅仅是饭菜好吃,还得一个好的环境。一到饭桌就各种教育、各种指责或者各种“灌鸡汤”,这样只要不会饿的难受,他肯定不会愿意吃的。

3.最后他得喜欢吃。孩子总会对一些味道、一些口感不喜欢,同样只要不会饿的难受,他肯定不会愿意吃的。

那么为什么这次我没有举我女儿和儿子的例子?因为他们同样不爱吃饭、吃饭磨蹭。因为我跟很多父母一样无法让孩子处于饥饿状态。但是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让他们自己主动跑过来说:“妈妈,我饿了,我想吃饭了”,当然,他们也就是自己吃几口就算了,因为他们坚信,总会有零食吃的。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同样是生理需求,也就是本能。大家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即使是在蹒跚学步的时候,他们也会小心翼翼地扶着凳子慢慢走,绝不会一开始就什么也不扶地走。同样等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虽然他会蹦蹦跳跳,但是他绝不会主动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这些都是孩子的本能,他能感知到危险,只是有的时候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比如不小心从高处摔下来。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孩子本能的对安全的生理需求来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呢?

这回可以举我女儿的例子了。女儿慢慢长大了,等她会走会跑的时候,好奇心也来了,我就要防止她去动热水壶啊、去摸插座啊等等。她1岁多的时候,我拿了一个冒着热气的热水壶过来,告诉这是热水壶,烫了会很疼。然后问她:“你要不要试试?”女儿点点头,我就自己先试了一下热气,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我拿着她的手慢慢靠近,女儿的手慢慢感受到了烫,我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让她坚持了几秒,感觉到她大力挣扎的时候,松开了手,问她:“想不想去玩这个热水壶啊?”她赶紧摇头,我告诉她,爸爸妈妈会把热水壶放在你碰不到的地方,你想爬上去动它吗?女儿说:“不会,太烫了”。从她的眼神,我可以看出她确实感受到了什么是烫,肯定不会主动去碰热水壶了。然后我趁热打铁,指着插座说:“这是插座,跟热水壶一样危险,我们来试试吧”说着我拿这她的手向插座摸去,女儿挣扎的力度比刚才还大,她相信我说的危险肯定是真的很危险,我停下了动作告诉她:“其实妈妈也不敢去摸,会麻麻的,电的人动不了,比刚才还疼。”随后的几天,我问问她想不想再去体验一下了,她连连摇头。一直到儿子长大了,我教儿子体验的时候,女儿还跑过来说:“这个热水壶不可以去碰哦”,然后还提醒我:“妈妈,这个插座也不可以碰。”

所以,只要孩子真的知道这个东西是危险的,是会给他带来伤害的,他就会本能地排斥。但是家长依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因为身体不受控制或者已经控制不住了被动地受伤,比如失足、一下没站稳从高处摔落。

安全无小事,家长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二、充分利用归属需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他自然会有更好的精神追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第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

对社会反馈的需求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01

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他得到的社会反馈不一样。

我儿子从会走路开始,经常会跟他太婆(我老公的奶奶)玩,一个80岁的慈祥老人,喜欢跟我儿子开玩笑,逗他开心。等我儿子2岁多的时候,太婆说,这小子就喜欢打我,揪我的头发,抢我的帽子。我很费解,他不来不打我和他爸爸啊,为什么会打太婆呢?我认真观察发现,太婆很喜欢逗我儿子,我儿子乐得呵呵直笑,然后抢太婆的帽子,拿帽子打太婆,太婆也乐得哈哈笑,但是小孩出手没轻没重,有的时候拿帽子甩一下是真的疼,太婆也是疼得呲着牙笑着说:“不可以打人啊”。

这就是社会给予的反馈,他不会去听“不可以打人”,他看到的是太婆的哈哈笑,于是他脑海里就从不认为打人是不对的。对此,我严肃地告诉我儿子,不可以打人,不能打任何人。同时也要太婆和全家人配合,对于他的打人行为必须以严肃的表情回应,并坚决不予理睬。等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他需要的反馈时自然就不打人。现在上幼儿园了,经过老师的教导,他知道不可以打人,并且在幼儿园不打人才会得到正面反馈,慢慢他就养成了习惯,当然在他成长过程中还要慢慢让他懂道理。

优秀是一种习惯

02

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不喜欢优秀,就喜欢成为另类;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不优秀,各方面能力就差人一等。所以优秀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能力。

孩子的每一次正面行为得到了相应的正面反馈,这种社会认同和尊重会让孩子愿意以更正面的行为来获取更多的认同和尊重。精神上的需求不分成人和孩子,是在生理需求获得满足后的必然。

因此,优秀的孩子会习惯于自己对优秀的追求。

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有些调皮的孩子会越来越逆反,其实他也试图努力过,也想通过正面的行为来获得正面反馈,但是也许他的正面行为没有获得认可,或者他发现要达到正面的效果对他来说有点难,他发现他的调皮或者与众不同的行为同样能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哪怕这种反馈是负面的,但也比没有反馈强,能够让他刷到自己的存在感。

三、最终要实现自我超越

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助于优秀习惯的养成,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必须完成自我的超越,成为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三观正确的人。这是马斯洛需求的最高层次。加油吧,孩子!加油吧,家长!你自己完成自我超越了吗?









































北京中科刘云涛
太原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