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乙作品
《哈姆雷特》
昨天刚开加座
就已光速售罄的这个话剧作品
即将在本月16-17日公演于上海大剧院
-
昨天
在上海城市的背景下
几位戏剧/文学/表演艺术界的大咖们聚首
只为聊聊“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
年1月16至17日,著名导演李六乙执导,胡军、濮存昕、卢芳等人主演的话剧《哈姆雷特》将在上海大剧院带来两场演出,上海是该剧继去年11月北京首演后的第二站。作为莎士比亚最负盛名、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迎来由中国人制作演出的最新版本。该剧由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执导,瑞士籍德国设计师迈克尔·西蒙(MichaelSimon)担任舞美设计,香港殿堂级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师张叔平担任服装/造型设计。这也是李六乙导演继话剧《李尔王》后执导的第二部莎士比亚作品,这部作品同样受邀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而作。
年1月7日
上海大剧院
“我们的哈姆雷特”
昨天在冬日寒风中来到大剧院参与对谈的嘉宾分别有《哈姆雷特》导演李六乙、剧中主演濮存昕、荆浩、井溪,著名作家王安忆、以及此版剧本译者李健鸣。
他们带来了哪些金句?
李六乙
这一版张叔平的造型设计,是为了给观众怎样的观感?
“张叔平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做话剧,视觉审美上很东方。作为中国人的《哈姆雷特》,我们符号的感觉当然首先应该是东方的,但是,他设计的这个服装没有年代感,非常有趣的是,这个服装不告诉你具体的朝代,非常时尚,非常有现代感。”
“Tobe,ornottobe”,这次版本是根据莎翁的英文原作重新翻译,会如何安放这句台词?
“莎翁的创作多数是在即兴、放松的情况下写。“Tobe,ornottobe”,有学者们说这句独白不应放在大家熟知的那个地方,从正史和野史也都证明了,它也许不该在那个位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现当代的版本出现之后,很多人把这句台词放在了别的位置。这次也是,这句独白不在它文本原来的位置。我们剧本很重要的原则是,不颠覆或重新构作。除了这句台词的位置,其他部分都按莎士比亚原著过程展示。我觉得做莎翁戏必须保留它文学的完整性。”
在演员训练时,要求大家看全球各版本《哈姆雷特》,挑选这些版本仅因为都是大师作品吗?
“我挑选彼得·布鲁克、罗比特·威尔逊、伯格曼的《哈姆雷特》给演员看,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通点——关于人本身的探索,他们作品的重心在人。对于戏剧来讲,导演关心的除了文学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演员,因为所有一切都是靠流动的表演来体现。当代社会能够做到人与人的直面交流,在公共空间里就是剧场艺术,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他是一种直面的艺术。现在越来越少‘眼睛对眼睛’的交流,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事。现在的交流都是网上和手机,好不容易约一次会,不谈恋爱,先玩手机了。”
濮存昕
从年你在林兆华导演的版本里演哈姆雷特到今天,对这部经典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责任首先是对莎士比亚的尊重并且传播,《哈姆雷特》不止是英国的,也是世界的。莎翁是语言大师,然后才是戏剧大师,他的语言是能够启蒙的,对人生的感悟、想象和理解。我虽然那么多年不演《哈姆雷特》了,但是台词我一直能够背,我随身那个小本里就抄着《哈姆雷特》的台词,也是我经常会引用的。年我演哈姆雷特时40岁不到,那个时候和现在真的不一样。现在这个版本我演国王。世界上很多剧团《哈姆雷特》里的国王是被边缘化。”
在你看来,这个国王其实非常有戏?
“是的,这次演国王对我来说是一次表演新空间的探索。这个杀兄的叔叔他内心其实始终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他在给自己立牌坊的同时也在做很多肮脏的事情,这些事情败露了,他依然觉得忏悔没有用,他的杀戮在他自己看来是为了承担国家的责任,包括对嫂嫂的占有,他认为是有爱的。但所有的自圆其说在哈姆雷特面前他又觉得必须隐藏。最后结束的时候,他给心爱的人跪下,他还是想赎罪,想上天堂,他的内心有正反面。看《哈姆雷特》不只是复仇的情节,它可以一再挖掘。我特别想说的是,他的文学也非常值得一代代往下传。”
这次可能会有很多中学生来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人生的第一部《哈姆雷特》,你觉得想跟他们说些什么?
“有些地方不懂也没关系,我们不是在描摹一个故事,我们是在张扬艺术上的新意,这个版本已经不是原版了,你可以想象莎士比亚穿越过来看到我们在这样演《哈姆雷特》,他也会惊讶,会发现说原来我们一群中国人是用这样的方式在演这个故事的!但我相信以这个《哈姆雷特》来开启人生的第一次是非常有价值的,来看吧,然后我还想告诉他们说,其实还会有很多很多版本的《哈姆雷特》可以供他们去看。”
王安忆
提到莎翁和《哈姆雷特》,观众也许会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有什么方法可以帮观众越过这道内心的屏障?
“我觉得上海的观众对于剧场是有准备的,可能对于接受莎士比亚的东西本身会有障碍,这个障碍可能跟我们没有十四行诗的传统有关。中国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英国人不同,我们中国人如果要听一个人那么长的抒情,就必须听他唱出来。”
你曾经谈到过戏剧从一开始就具备世俗性,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有距离感”?
“《哈姆雷特》对戏剧人来说,是一个永远要开拓的文本。它为欧洲小说家提供了一个模式。非常世俗化。都是可以放在市井中去表现的。戏剧本身的性格也是世俗的。看《哈姆雷特》的戏剧性一点儿也不比我们现在看宫斗电视剧差,比如李尔王故事就是分家产的故事。最早看莎士比亚的时候,我还很小,我觉得他的戏特别热闹。”
李健鸣
这次的剧本译者是李健鸣,她长期从事德语教育和翻译工作,因爱好涉足戏剧。曾翻译《布莱希特传》及布莱希特的剧作、理论书籍,并参与戏剧实践多年。此版《哈姆雷特》所用译本为学者李健鸣所译,曾翻译过多部莎士比亚作品的她是一位既了解戏剧又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翻译家、作家。
关于“Tobe,ornottobe”
#李健鸣:
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得到英国皇莎很大的帮助。经过古典英语到现代英语的翻译,然后再到我这里。这样可以保证比较准确地理解原著。莎士比亚给了人类一个模式,现在哪个电视剧都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找到影子。我觉得话剧的语言就是抛彩球,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如果在戏中你感觉到突然“对话”终止了,那这个翻译肯定是失败的。因为每一个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肯定考虑到舞台。“在,或是不在”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创作,是我和其他学者讨论后创作的结果。我看过很多版本的《哈姆雷特》,有一些真的很无聊。李六乙要导的时候,我捏一把汗。《哈姆雷特》很难导,但莎士比亚给了它很多好的台词。国王的忏悔、王子对人生的看法这些都很精彩。但同时,舞台上会出现人物的“思绪”,所以难导。上次看了李六乙的《哈姆雷特》的排练之后,我很感动。从演员、导演的处理,舞台的感受,就是很丰富。是我看过所有的《哈姆雷特》里最好的一版。
-END-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周到》记者邱俪华报道
/相关演出/
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共同呈现
别克大师系列
话剧《哈姆雷特》
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
时间
/1/16(周三Wed.)19:15
/1/17(周四Thur.)19:15
地点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SGT·LyricTheatre
剧作: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李健鸣
导演/灯光设计:李六乙
舞美设计:迈克尔·西蒙(瑞士)
服装/造型设计:张叔平(中国香港)
灯光设计:邓文
作曲:周娟
音响设计:刘勃
演员
胡军饰哈姆雷特
濮存昕饰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老王鬼魂
卢芳饰奥菲利亚、王后葛楚
荆浩饰雷亚提斯
苗驰饰郝睿修
李士龙饰普洛涅斯
强巴才丹饰戏班班主、掘墓人
井溪饰罗森格兰兹、勃纳多、巴布蒂斯塔、福丁布朗、牧师
富鹏栩饰吉尔登斯坦、马塞卢斯、奥斯里克
九九饰歌者
杨晨峰饰弗曼德、鲁西阿努斯、侍者
林陈颉颃饰乐手
时长约3小时(含幕休15分钟)
*艺术家及时长信息或有变动,请以现场演出为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zdjr/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