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马塞卢 >> 城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静思妙莲华明迹显本,入于佛慧

来源:马塞卢 时间:2019/1/15

大爱台明日(年11月5日)播出的《静思晨语》是年8月11日的连线晨语开示,本文是花莲职志团队笔记草稿,仅供参考。正确内容,请以大爱台播出的为主,感恩!

0811证严上人晨语开示《法华经》证严上人晨语开示《法华经》──明迹显本,入于佛慧

 明根利德厚者,

 过往累世已来常受开导,

 正显寿量本门所化;

 入如来慈悲室,智慧果熟缘聚,

 柔和忍安乐行,今时明迹显本。

《法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亦曾敬事供养过去诸佛;表明自己亦于过去诸佛所宿植德本。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

 诸德厚大利根者,得见今生此世此诸众生,始见我身。

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闻法信解,入佛智慧。

众生始见、始闻即能信受,入于佛慧,此为顿悟菩萨,本具佛智,开显即悟。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

 唯除最先不解佛始坐道埸应机说四谛。

即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

习学小乘:为渐悟菩萨,久受佛教,特尚未闻会三归一之义。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为钝根故,需开方便,为说三乘,待根利已,乃为说圆。

亦同华严、令入佛慧。

一闻是经,即入佛慧,显是经最为胜妙而有力也。根钝德薄者,世世已来,不受大化,乐小求证。

为此等人,故须开顿说渐,历前诸教,而调伏之。

亦令此人,今闻法华,入于佛慧。

所谓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去来坐立,曾无他事。

◎把握听法当下,生活中恒持剎那

「明根利德厚者,过往累世已来常受开导,正显寿量本门所化;入如来慈悲室,智慧果熟缘聚,柔和忍安乐行,今时明迹显本。」

人生苦短,性命无常,大家要好好把握任何一个听法的机会。我们闻一,不只知千、百、万,不断增长智慧,还要明记忆,更要身体力行!听法的记忆,要深印在我们的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深信,今生、来世无不是乘着过去因缘来到人间。

佛陀来人间教化众生,也是用长久的时间,不断教育、陪伴我们,可惜我们却是没有很用心;法听了就如流水通过管道,水流过去,管路又空了。法水永远没有留在心里,累生累世就是随着无明业力,随意造作,累积业的种子,归入我们的第八识,由不得自己,来世就随因缘而转了。不善的因缘,再惹来不善的无明,就又再造作去了。

尽管又听到法,一样无明覆盖,法在我们心中比重很轻微,修法的心量与无明造作的业力两相比较,实在不成比例。这是因为习气还很重,我们就要赶紧「把握当下,恒持剎那」;所谓的「恒持剎那」,意即每天早上听法,即便只有几句法用在心里,也要赶紧落实在生活中。这个心得在我们的造作中,才是真正的「成所作智」。

昨天说过「四智」。「成所作智」,就是听法之后,放在心里,回归在生活中;五根缘着外面的色尘,我们的心境如何面对这一天外面的声、色?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身体力行?接触过之后,我们转五识为第六识所用。因为我们有法,五识在外面所造作,就不会偏差了;没有偏差,所造作就是「成所作智」。

◎累世行善有为法,成利根机

法回归回来了,成就我们该做的事情;否则我们凡夫在外面所造作的一切行动,与法没有一点契合。我们现在听法,就要契合在法中。我们的六识去缘境,要将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要好好地仔细观察,不要让它出一点点差错,才能转为「平等性智」。佛陀就是觉悟众生平等,人人也都有平等的本性在。

前五识在外面所缘的,回归回来,我们所造作的一切都是尊重、感恩,人人平等。「感恩哦!因为有你来帮忙我」、「感恩哦!因为你的付出,来启发我」。互爱、感恩,彼此启发、相互引导,人人不就平等了吗?若能如此,我们所造作的一切归纳回来,就是「大圆镜智」了。

我们的心没有烦恼、污染,一切都归于善,就是善的有为。一切都是有所作为的善法,我们所造作的一切,无不都是与众生结好缘、造福业,全都归纳在八识田中。这个依、正二报,所有的人都是来助道的缘,帮助我们修行,这个因缘就不会障碍,又能够与我们互动。我们也要历长劫的时间过来。

前面经文提及,诸菩萨问佛:「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佛陀回答:「这些都是我长久以来所度化的人,这些人烦恼轻了,自然他们要来受法就容易了。」这表示累生世。「明根利德厚者,过往累世已来」,累生累世,一直培养这个根机过来;从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的时代,我们都不断在佛法中熏习,使得我们的根机愈磨愈利,是利根机了。

◎过往累世已来,人人常受开导

累生世以来,我们的善根都很浅薄,造作的业力可能也比较轻微。我们过去修行学法,可能漏掉的很多,造作的无明烦恼也很多,熏习的法很微弱。这种微弱学法的心,与造作烦恼无明的习惯比较起来,当然我们

修行的心态就很微弱。虽然微弱,累生世积久了,也会「粒米成箩,滴水成河」。善恶业报都没有漏掉,恶

的,生生世世一直造,受报不断;因为较重的业先受报,累生世就在受果报。

这个烦恼、无明的恶果报,使得我们长久时间都在六道中受尽苦报。现在,善根慢慢培养、慢慢累积,钝根变成利根,现在听法多有了解,也在身体力行。修法落实生活中,培养我们的德,「明根利德厚者」,就要生生世世不断累积。

看看我们慈济也是啊!从少数长久累积来,就变为多数,能够日日为天下苦难众生拔苦予乐。这也是集很少数的微分过来,就能为多数的人去付出;同样道理,点点滴滴长久累积来,一颗善种子也能变成无量。

「过往累世已来」,已经历时很久了,「常受开导」,佛陀累生累世都在人间,不论他现何种身形,都是我们的善知识,用「觉」性来引导,生生世世为我们显化。

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机缘,累生世会遇到佛来牵引,又让我们从迷觉悟,就在我们不觉知之时。因为佛、菩萨不舍众生,生生世世在人间,是以何种身形牵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我们常常都在受化、受开导,已经来到现在了,「正显寿量本门所化」的时刻了。我们过去都是佛陀所教育,在佛的「迹门」中体会法,用法将我们接引进来。

从佛陀降皇宫,一直到觉悟、来人间说法,「八相成道」;佛是这样,人人也是如此,过去的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富有,有的是在贫穷苦难中,受尽人生的折磨苦难。他也是显这个形象,用他的觉性来启发我们。

◎心中有法,虽苦犹乐

就像昨天的人文志策会,听到大爱台的同仁,杨景卉与邓志铭这对夫妻去到非洲四十几天,将录像回来的精华作短暂的分享。仅仅在赖索托,一位八十七岁的志工(编按:恩塔碧珊师姊),都到马塞卢参加读书会。

住家到马塞卢有四小时的路程,温度是零下十度,一大早天未亮就开始步行,爬过山、越过岭,还要上天桥、下天桥,八十七岁哦!沿路看到人就说慈济,四个小时后抵达了,脚都起水泡了。读书会也是透过翻译听法,直到下午四五点,再沿路走回家,到家已经八九点了。出门时天色仍暗,回家时天也是暗的,来回八个小时的路程,只为了参加读书会。

又听到莫桑比克,一大群菩萨在田里工作,景卉形容说:「很像我们的精舍,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但是大家做得很欢喜。」有人问:「上人的法,价值多少钱?」就有人回答:「不用钱。」再问:「听 上人的法要多少钱?」「不用钱,只要你专心做好事。」他们用自己的绍那语编成歌词,快乐高声吟唱。

这两个故事是很简单,但是很让人感动。一个地方志工是这么地欢喜、快乐,虽然大家都很贫穷,却是为了法,同样是无所求很辛苦地付出,但是做得很欢喜。法,不必用钱,只要你身体力行做好事,是这么地容易。在零下十度的天气,来回八个小时的路程,走到脚起水泡,只要有读书会,她一定去参加。

总而言之,我们的心要好好地转过来,「四智」,听进去的法要铭记心版。每个人都有他的「迹」,就能够看到每个人的本性,是「显迹」或者「显本」?「本迹开二门」,佛陀在《法华经》是隐「本」开「迹」,前十四品就已经显出这个「迹门」;「迹门」已经过去,现在要「显本」了,要显示人人本具的本性。

◎听法入心受用,有志共行好事

这个「寿量」、「本门」,到底佛寿有多长呢?难道只有八十岁?其实是「寿无量」。因为显「本门」,人人的真如本性是寿无量。所以,真如本性所教化,就是让我们入如来室。「入如来慈悲室」,也是开启我们「智慧果熟」,我们的智慧果已经很成熟了。「缘聚」,这个缘能够集会在灵鹫山,听佛讲说《法华经》。

「柔和忍安乐行」,《法华经》教导我们,在人群中要能柔和忍辱,这种「柔和忍安乐行」,我们就知道如何在人世间安乐行,我们的身、口、意、誓愿要如何落实在人间?「今时明迹显本」。「今时」就是法华会之时,已经让我们明白这个「迹」。过去佛陀所说种种,就是人人要面对的「迹」,「迹门」,能够显出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我们既已清楚明白,就要铭记忆持,好好地将法听来受用。

若有用心精进,四小时出门,再四小时进门,总共八小时用两只脚走路,只为了要去听法。得将我的台语译成英语,再将英语译成当地方言,一天之内不断反复听法。听到很熟稔、了解,铭记心中,再欢喜踏上归程。他们能够将师父的法铭刻心中,即便苦难的生活也会过得很快乐,这就是法入心了。

前言:「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因为这些菩萨是来礼佛、赞佛,向佛问安,之后就用偈文再重述一次。「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

菩萨问安,如来回答:「安心啦!师父就是这样,平安啦!」同样道理,若有人来,「师父,您好吗?」「放心,平安啦!」所以,「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这些众生很好度,大家也很认真。这么多人间菩萨投入人群做好事。若是我,我也是这样回答。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若有人来问话,我也常常这样说:「这些人过去不知与师父结什么缘,就是有志一同,共同来做好事情。」佛法在人间,佛世与今世,应对的礼节大约是如此。

◎宿种德本,信受入如来慧

经云:「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生生世世以来,都已经与这些人结缘了。现在也是一样,「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过去在诸佛法中,这些人也是同样恭敬尊重,累积来的善根。

「诸德厚大利根者,得见今生此世,此诸众生,始见我身」。这些众生累生世都在累积善根、学佛教法,「此诸众生,始见我身」直到今生此世,才又和我见面。

「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过去长久以来,都曾与这些人结缘,今生此世若再见面,他们很快就能接受。就如你们昨天才认识我,今天就很熟了一样。「亦曾敬事供养过去诸佛」,这些人过去都有恭敬、供养过很多佛,就是有培养过善根,「表明自己亦于过去诸佛所宿植德本」。这是表明我们与这些人同样一起修行,也和其他佛都一样。

就像十六王子在大通智胜佛前听法。大通智胜佛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十六沙弥再和这些人覆讲《法华经》。同样道理,我们这些人与佛陀有缘,也都在那个时代;只是十六沙弥利根,他们听法铭记心中,又能回过头来向我们覆讲。从此开始,我们生生世世,十六沙弥也是生生世世遇过很多的佛。「亦曾敬事供养过去诸佛」,就是与大家同修的意思。

我也和大家同样精进修行,这是「表明自己亦于过去诸佛所宿植德本」,这样宿种德本,所以今生此世又再见面,「此诸众生,始见我身」。现在又再见面,其实「诸德厚大利根者」,若是利根之人能培养这个德,不只听法而已,还能身体力行;法在心中,记忆很深,一闻即悟,这叫做「利根」。平时生活中都在培养这个德,再听法,记忆很深,这就是「德厚大利根者」。

◎闻法信解,入如来慧

这样的人,现在再见我释迦牟尼佛,「得见今生此世」。「此诸众生,始见我身」,这些众生又再与佛见面了,听佛所说法。「闻我所说」,就是听佛再讲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那个法,过去已经有印象,现在又再听到,印证、了解,很快就「入如来慧」了。所以,「记忆」,就要身体力行、落实生活,才有心得。

所以,「闻法信解,入佛智慧」,「众生始见、始闻即能信受」,众生从见佛、听法,开始信受,「入于佛慧」,开始入佛的智慧,这就是「德厚」;德厚就要入人群中与众生结好缘,德就会厚了。我们听法,不断记忆着,根就会利,听到法自然很快就能体会佛的智慧和教法。

「此为顿悟菩萨」,利根很快就顿悟了,能够发心,「六度万行」入人群中去。这是在佛面前的这些人,从小根机而到发菩萨心,「本具佛智,开显即悟」,稍微为他们开示一下,很快就能够觉悟了。

经中复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还在学小乘的这些人,「如是之人」,就是「最先不解佛始坐道场应机说四谛」。佛陀从菩提场觉悟,三七日入「华严」境界,为天人、菩萨讲法,根机都是很利。但是,佛陀所说的「华严」境界,天人是听不懂,唯有佛、菩萨能够体会。因此,佛陀深深体会到:尽管我觉悟了而说法,世间人体会不到,天人都不解了,何况人间的人呢?

◎会三归一,自利利他

虽然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烦恼无明深重。对这些众生,真实法很难调伏,不如放弃吧!就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因此,有很多佛现前安慰释迦牟尼佛;千古难遇,佛出世在人间就是要度众生啊,不能现在取入灭。佛再思考,才隐实施权,入鹿野苑中,初始坐道场,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从「苦谛」为说法的开头,一路隐实施权。

从五比丘开始,知「苦」就要灭除烦恼,修行于道,独善其身,这些人就变成小乘行者。「即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自己固守在那个地方。「习学小乘:为渐悟菩萨」,小乘就是渐悟菩萨。到法华会时,佛陀鼓励人人走入菩萨道,回过头来悟无为法。这有为、无为法就在这里开始双轨施化。

《法华经》的前面是「显迹」,后面就是「显本」。「久受佛教」,这些学小乘的人,久来受佛教化,「特尚未闻会三归一」。虽然如此,但是还没有到达「闻会三归一」,「三」就是三乘法。到法华会,佛陀才开始显迹,要让大家了解这个「本」,就要「会三归一」。「三」就是小乘、中乘、大乘,其实归为一乘法;羊车、鹿车,终归在大白牛车,「三车」,也就是三乘法。希望人人皆能了解,修行不只独善其身,还

要兼利他人。

◎从平等性智,到大圆镜智

经中复云:「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是经」就是《法华经》,这时候,除了灵鹫山听法的人间,还有天人,以及十方菩萨,还有佛的分身,全都集合到灵山会要听《法华经》。

可见讲这部经,佛陀是多么期待远近,此处、他方,人人都要来听法,才能体会佛陀本怀。钝根的人,「为钝根故,需开方便,为说三乘」,就是修小乘法的人,佛陀就要为他们开方便法。因为人间众生根机闇钝,生生世世都在烦恼无明中,不断在累积,佛陀才会从小教的苦、集、灭、道「四谛法」、「十二因缘法」等等来施教。

因为钝根,得慢慢渐进来体会,「需开方便」,必定要开方便门。说它是方便门,也是我们到达目的地的必经之道,绝对不能中途停歇。这是佛陀最终的目标,「待根利已,乃为说圆」,佛陀还是在等待这个「机」,就是要为利根者说「圆教」,也就是圆满的教育。

过去就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在人间要成就志业,就要用心运用这个「成所作智」,要好好地用心思考思量,这个志业要如何铺排,如何去做?在人间,需要让我们透彻了解人人本具平等佛性,回归到「大圆镜智」,就是回归很清净的如来本性。这是佛陀期待我们由「平等性智」,向前走到「大圆镜智」这条路。

「亦同华严,令入佛慧」。希望在人间的道场,回归到「华严」的时代。佛陀觉性现前,成佛道,三七日为天人说法。虽然天人听不懂,但是诸方菩萨、十方诸佛都出来,期待人人在这样的道场,「令入佛慧」。

自能「一闻是经,即入佛慧」,大家听到《法华经》,就能体悟「华严」,因为我们要回归到真如本性的华严境界;因为《法华经》教菩萨法,你一定要经过「法华」这条路。「显是经最为胜妙而有力也」,这就是《法华经》,它能教菩萨法。

◎今闻法华,入于佛慧

「根钝德薄者,世世已来,不受大化,乐小求证」。这些都是小根机的人,他们就是不想接受大法,一直停滞在小乘,求自利而已,「为此等人,故须开顿说渐」。这个「顿」,无法马上就能了解,不如先将它放在一边,渐渐地教育。所以,佛陀教育我们:「你要这样行、这样修,自然就能体会法,累积了你的德,这个因缘果报已经成熟,你才能真实体会。

「为此等人,故须开顿说渐,历前诸教,而调伏之」。前面说过的「阿含」、「方等」等等,一直到「般若」,那些教法,就是随顺次序说过来了,将我们众生的心念这样调伏了。

「亦令此人,今闻法华,入于佛慧」。让现在听《法华经》的这些人,入于佛慧,与佛平等;佛能体会,我们也能够了解的程度。「所谓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佛陀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此事。其实我们修行都是为了广度众生,也都在六道或者五道中不断地来回,。

我们要如何去除烦恼无明,回归到广度众生?过去就曾说过「六万恒河沙」。众生芸芸,要度到何时啊?

落入六道的众生是这么多,我们就要很用心一直去化度,让六道众生渐渐减少,菩萨愈来愈多。彼减此增,菩萨众就一直出来。

过去,我们就是还在凡夫地,「所谓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去来坐立,曾无他事」。我们语默动静、开口动舌、去来坐立,心心念念应该都是这件事情。(二○一七年八月十一日晨语开示)

本文选自静思电子书薫法香笔记

浏览往期内容,







































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