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马塞卢 >> 城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人浮于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家庭

来源:马塞卢 时间:2018/3/10

引子:为什么要让人“浮”于事?

有不少妈妈跟我讲述她们和孩子交流中的苦恼,我静静地倾听完后,往往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妈妈和孩子之间其实是说不到一起的、是无法沟通的,因为两个人的谈话中各自关心的东西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妈妈眼里只看到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本身,所以一心想把事情解决掉,而孩子的种种感受由于妈妈的忽视与屏蔽而无法流动起来,委屈的诉说找不到一双肯倾听的耳朵,压抑的情绪自然也得不到接纳,所以母子之间的谈话就这样谈崩了。

我们先来解题——

主标题——人“浮”于事

在此并非指该词本来的意义,我想用这个词来提请大家思考:人和事哪个更重要?是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更重要呢,还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更重要呢?如果我们只能看到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我们就不会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想要诉说的感受当回事,这样,既然孩子的情绪没法指望你聆听,交流自然无法进行下去。如果您和孩子有过这样交流失败的经历,不妨现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在遇到事情时是否只想着如何尽快解决事情,而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

副标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家庭教育的启示

如果您经常发现自己没法理解孩子,那么我想请您先把“理解孩子”这回事放下,先把母/父亲这个身份暂时放下,先来了解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如何解读“人之为人”的需求。如果我们能把“人之为人”的需求看懂了、理解了,再回头去看待孩子的需求,说不定就能迎刃而解了,正所谓“心同此情,情同此理”嘛!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是人本主义科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于亚伯拉罕·马斯洛年提出。马氏指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这个理论的通俗理解是:人若是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那么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要用来获取食物填饱肚子。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有吃饱肚子,才能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更高级的需要才可能出现。

二、理论内容

第一层次:生理需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中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命就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就是推动人行动的首要动力。马氏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其他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这时,既已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二层次: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马氏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这种需要一旦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有效的激励因素了。

第三层次:社会需要,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每个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都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当然这又和具体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第四层次: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想要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实际上,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氏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要,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氏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三、理论解析

?以上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次序也有例外)。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一层需要获得满足后,更高一层的需要才会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均未获满足时,首先满足迫切的需要;这个需要满足后,更高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层需要满足了,就会向高层发展,追求更高层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原先的需要就不再是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都属于低层次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且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会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四、观察身边妈妈育儿中的事例

事例1:作业没写完,不给吃饭

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朋友F却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她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气恼地跟我说,“孩子一下午磨蹭不肯做作业,我打算惩罚他,晚上不给他吃饭了”。我愕然:一个母亲,居然没把孩子的吃饭看作头等重要的事,而是准备好好运用一下她生杀予夺的权力,显然是在人的最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上拒绝满足孩子,然而她一心指望孩子能爬到需求理论金字塔的顶上(即自我实现),可能么?一朵遗憾地指出,当妈妈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时,已经与爱无关了。这种处事方式体现的是妈妈对孩子的需求不能给与人性化的对待,而是要简单粗暴地剥夺孩子的生存权(这位妈妈,你有犯罪企图哦!)。几乎每个民族都把母爱比作大地,指的就是说母亲像大地一样,会支持和接纳孩子的一切,而不应只给孩子有条件的爱或有所保留的爱。

事例2: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我在街道拐角处等绿灯,一个母亲骑着电动车驶过来,后座上坐着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娃。只听妈妈气急败坏地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女儿委屈地嘟起了嘴。用马氏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这位母亲不肯给女儿以稳定的安全感,而是随时可能用“你不乖,我就……”的话来给孩子制造紧张情绪,导致孩子在安全方面会有匮乏感。如果孩子带着这种匮乏感长大,内心就会永远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需要填补,为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造成难以疗愈的伤痛。

结语

回到题目上,任何“因事不见人”或者“就事论事”的做法都让妈妈们没有机会看到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的诉求和需要。妈妈们需要警醒的一点是,“事”远不如“人”重要,“事”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人”(孩子)借由“事”与世界相联结。妈妈对眼睛所见的具体的“事”的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得好
白癜风的发病年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