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马塞卢 >> 城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信天而游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来源:马塞卢 时间:2018/3/13

廖哲琳,年生于台湾台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并在美国某大学取得了哲学硕士的学位,年起旅居陕北,在当地的农村采风、写生、体验生活。

《信天而游》就是她在陕北生活的记录,她的生活,和她的画。

段正渠为她的书写了序:

“小廖本科学的哲学,又在美国拿了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上班工作了,却又恍恍惚惚,觉得满腹空洞的理论换来的只有提不起劲儿的空白。心里闹腾,竟然就想到了陕北,想到黄土高原上这个‘开创历史上惊天动地革命事业的红色地带’(廖哲林书中原话),她急切地想出去走走,希望用一腔革命热血获得重生。于是就告别父母,只身来到陕北,‘闹了革命’。”

百度百科段正渠:

段正渠,年生于河南。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原就职于河南省书画院,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院特聘画家。

廖哲琳和段正渠相识于写生的小山村,魏塔村,也就是廖哲琳旅居的地方。俩人都住在村里的“写生基地”——老蒋家。几口窑洞,包吃住,一天50元,就是老蒋办的写生基地。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老农民,怎么想到办写生基地呢?关于老蒋,且听下回分解。

《信天而游》里廖哲琳的画,主要颜料以墨和蜡笔,或水墨为主。看起来不太整洁的画面,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黄土气息,让我想起来《红高粱》里,姜文“掂轿”时脚下踢起的雾蒙蒙的黄土。

《骑新车过新年》这幅画让我印象深刻。挂着耀眼的红灯笼的土窑洞前,裹着白毛巾的老汉坐在门口,满脸笑意的看着正在骑着新车的主角,挨着他坐着一个可能用随手捡来的木棍掏耳朵的年轻一点的男人,远处三两妇女在唠家常,占据画面中心的就是骑新车的大叔了,一边试骑新车,一边笑得鱼尾纹都多长了几道,旁边还站着一个可能是过年穿了新衣服的隔壁邻居,饶有兴致的看着大叔美滋滋的骑新车。

这简直和小时候谁家里添了一个新物件,左邻右舍都来看的情景一模一样。只是画中背景,换成了黄土高原。

“在魏塔村的茅厕中,老蒋家的属于高级豪华的。它是分成男女、用砖砌成的,每间有四个坑,用墙半掩着,还有砖头砌出的窗户可以通风。比他们隐蔽性差一点的是不分男女的独栋厕所,用化肥袋或牛仔裤做成一个帘子,掀开帘子就是厕所,两块木板,一个大坑。刚开始我真的蹲不下去,一堆堆别人的粪堆除了一座小山丘,让我没有下脚地方。我会憋尿,想要赶快了事。后来我就慢慢习惯了,还学会“蹲厕所”,观察厕所里的一举一动——哪个墙角多了几道蜘蛛丝、新长了豆角,哪个粪坑又有虫爬出来。每当我一走,有一条在外盘旋已久的小黄狗,也会溜进来光顾,看看今天是否能淘到什么宝。

这种半遮半掩的排便方式,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听到牛驴的叫声。偶尔有一阵风吹过,屁股感到一阵凉意的时候,还会从心中发出一种惬意的感觉。特别是村东头有一间厕所,杵在山坡边缘,上的时候,你面前是一片开阔的黄土高原全景。城里哪有这种方便的机会,可以让你在方便的时候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啊。”

这是廖哲琳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厕所的描述,我想没有比这更细致更让人“感同身受”的描写了,尤其是屁股感到的“那一阵凉意”。

《信天而游》描写的陕北生活那么“恶俗”却又“清新脱俗”。摒弃世俗的杂念,抛开光鲜亮丽的生活,追随内心的想法,我想她一定活得很快乐。

今天的标题叫《信天而游》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因为《信天而游》刚刚到货,读完了之后我的脑子里只有这个感觉,她活得很快乐,她一定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顶端。恰巧今天和一位亦兄亦师亦友的大哥聊天,我问他,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他说,很知足。我说那你大概算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层了。

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次听说这个东西是在我的大学老师那里。我也只知道表面含义。可是这个表面含义,就已经足够我学习很多年。

我常常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活这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来。廖哲琳在《信天而游》里说,她也问过黄土高原上的老伯,老伯说,“太阳底下转一圈罢了!”

我想,人活一世,最美好的事大概就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通过所喜所好没压力的养活自己。如果不能做到,那么承认平庸,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承担好,堂堂正正在太阳底下转一圈,也算没有白“走一遭”吧。

《后背的男人》水墨

《窑顶上的拉话》蜡笔

《收白菜》油画

《魏塔全景》油画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知名医院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