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加缪,
烟、立领大衣、一双若有所思的眼睛、隐秘地戏谑着的嘴角——这大约是加缪最传神也是最有名的照片之一了。即便遭到禁烟运动者的控诉,甚至被闹上法庭,这幅肖像依旧被放到巨大,悬挂在法国蒙彼利埃博物馆的外墙上。这张照片出自摄影师布列松之手。
△塞缪尔·贝克特,
这张贝克特的肖像,同样也是布列松拍摄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之一,也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假如在他之前的摄影世界由于时代局限盲目地追求技术上的精进,那么在战后他真正将新闻摄影变成了艺术。
△布列松对镜自画,
摄影:马丁·弗兰克
△马丁·弗兰克,
马丁·弗兰克(MartineFranck,-)是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他们年龄相差整整三十岁,却相携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她也是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是布列松创立的玛格南图片社(Magnum)少数女性成员之一。他们平时相处的乐趣之一,就是互相为彼此拍摄照片。
△布列松自画像,
“决定性瞬间”
△玛丽莲·梦露,
布列松不喜欢拍摄专业模特和演员,但却十分喜欢玛丽莲·梦露。因为她并不会进入所谓“专业拍摄状态”。这时的她似乎不再是在风口夸张地捂住裙底的红唇女演员,眼角眉梢带着些伊迪·塞吉维克式的精怪和莫名感伤,不自觉地展示出了一些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在众人的注视下有些疲倦地逃离到镜头里。
“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人像作品像是一次礼节性的访问,时间大约15或20分钟。再久一点就会搅扰到主人,让人感觉像是有只蚊子在耳边飞,随时都有被叮咬的危险。”——《决定性瞬间》,布列松,
△可可·香奈儿在自己的寓所,
当拍摄对象还在坐立不安地等着布列松按下快门的时候,他已经在边上无所事事了。“对,我早就拍完了。”
他钟爱抓拍的手法,总是在拍摄对象最自然的时候,精准地映射出人物性格的现实层面。他自己非常不喜欢被拍摄而喜欢画自画像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作为一个摄影师本身对拍摄这件事情是永远提着神经不放松的,因此他自己在长枪短炮之前总是僵硬不已——当然,在妻子面前除外。
△居里夫妇,
当居里夫妇打开门迎接布列松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迎面便是他的镜头。咔嚓一声,他才放下手表达对自己的失礼的抱歉。
△杜鲁门·卡波特,
卡波特形容布列松像一只“疯狂的蜻蜓”,充满张力和热忱,不停咔嚓咔嚓按着快门。
“人性的尊严”
△西蒙娜·德·波伏娃,
△让-保罗·萨特和费尔南德·普永,
“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布列松
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看,会发现十分有趣地,布列松把萨特和波伏娃两个人都放在了画面的右下角,背后的道路收束直至不见,路灯伫立,然而两幅画面表现出来的氛围和性格却产生了奇异的对比。据说波伏娃那幅照片是在一个行人稀少的公共假日清晨拍摄的,背景虚化却不暧昧——她像是高傲地闯进了镜头中,眼神和唇边的线条却刻画了整个画面的充实感;萨特显然是画面里稳定的中心,他偏离于费尔南德的目光和紧紧吸在唇间的烟斗创造了一种有如有重量的思考压迫感,背后的道路远去消失在另一端。
在巧妙地记录这两者丝丝密密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他确认的是思维中,甚至日常琐碎中的人性尊严(humandignity)。
△苏珊·桑塔格,
年,桑塔格写了一篇关于布列松的论文,在结尾这样写道:“布列松的摄影力量来自于他所坚持的整洁和纯正并不只关于被拍摄的东西......也是关于生活的一种观点......关于身而为人最严肃的方式。”
△克里斯汀·迪奥,
35mm小型莱卡,50mm标准镜头(视野与人相同),平视拍摄,仅仅使用现有光源而要在暗房里剪辑,他的一切都以自然的真实为准,融入到最广大的人性中去。克里斯汀·迪奥的侧影就这样褪去了伸展台上的喧哗。
“肖像的凝视”
△埃兹拉·庞德,
这张照片拍摄于诗人去世前一年。年,庞德结束十二年的精神病院生涯回到威尼斯,而十二年,十二年以及之前无数的反复与波折,他半隐在黑暗中的脸庞真的变成了他最著名的诗句中那样,如同湿漉漉的幽灵。
△马丁·路德·金,
在拍摄肖像的时候,布列松满是鬼点子。他不许马丁·路德·金乱动,而对方明显还在为了眼前成山的文件心烦意乱,片刻的空白在咔嚓声中被永久留在了莱卡相机中。
他的镜头中,人们的眼睛都好像失焦,指向了虚空,又有一种无法否认的神采。有关“凝视”的解读是多层次的,预设的主题是被拍摄者,但是布列松本身捕捉他们的线条的角度贯穿了他的所有作品,透过胶卷和画面与我们这些观者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所谓启示和表达都是双向甚至网状的。
△亨利·马蒂斯,
当布列松去见这位大名鼎鼎的野兽派绘画创始人的时候,“他窝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我们没有交谈,仿佛我们彼此不存在似的。”我们看着他捧着自己养的鸽子,手抗拒似的举在胸前,然而在这个好像高高在上的角度,却能感觉到老人所承载的质量。通过这样的肖像,观者自身与外界世界的关系得以确立。
“内心的寂静”
“为想在拍摄人像时捕捉到“猎物”内心的寂静是非常难的,因为你不可能把相机伸进他的衣服里。但肖像画就不同了,只要拿起画笔,我们便能讲述内心的寂静。”——布列松
△简奴·朗万(Lanvin),
△卡森·麦卡勒斯,
△马塞尔·杜尚,
△威廉·福克纳,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人像摄影作品集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编辑
Miranda
单向空间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嚎」开幕派对预售门票
单向空间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ailua.com/csjji/729.html